水稻離開水 改寫種植史 興安盟種植業結構調整,水稻是重中之重。近些年,充分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優勢,通過“旱改水”,不斷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然而,受資源限制,興安盟可開發成水田的農田已基本得到開發,發展一度進入“死胡同”。 2016年,興安盟水稻種植有了轉機,水稻種植試驗取得成功,打破了“水稻離不開水”的傳統認知,對于興安盟水稻種植具有里程碑意義。 水稻種植基地 這一年,扎賚特旗引進了旱作水稻,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節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種植一舉成功,實現畝產500公斤,畝純效益800元至1000元。水稻旱作技術的成功,是興安盟水稻種植史上的一大突破,讓興安盟走上了一條新型節水增糧增收的發展之路,為全盟大面積發展水稻種植業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如今,扎賚特旗旱作水稻面積已達到12萬畝,可發展旱作水稻的農田預計有20萬畝。水稻旱作技術的推廣,進一步加快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提高了種植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 水稻旱作種植技術成功后,為了降低塑料膜對生態的污染,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農業推廣研究員劉復偉在帶領種植戶使用可降解膜的同時,研究無膜的水稻旱作種植技術,并于去年試驗成功。今年,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種植無膜旱作水稻1000畝,為大范圍推廣奠定基礎。“今年無膜的旱作水稻長勢非常好,旱澇保收,農民在家等著收錢就可以了?!蔽宓篮幼哟妩h支部書記杜文義告訴記者。 水稻插秧 無膜水稻旱作技術,不僅在綠色環保方面有了新突破,更是在水稻旱作技術種植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規范化發展 綠色又環保 過去粗放的傳統耕作模式逐漸走遠,新的耕作模式正在形成,興安盟水稻種植產業正朝著綠色、有機、高質量發展。 進入六月,烏蘭浩特市的水田里已然一片生機盎然,長勢喜人的水稻鋪就了16萬畝綠海,阡陌縱橫間形成了一幅幅靜謐的田園景觀。今年,16萬畝水稻全面實現控肥、減藥、節水栽培,稻田養魚、養蟹示范田面積達0.5萬畝。 在烏蘭哈達鎮東蘇嘎查,農民通過生態育苗、活水灌溉、科學除草,嚴格檢測土壤和耕種環境,從源頭上保證大米品質更純凈、更天然、更優質。在種植過程中堅持零農藥、零激素、零污染,采用地膜覆蓋技術控制雜草及病蟲害,最大程度保證水稻品質。 一次次探索,綠色高質量發展理念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種稻人,也為水稻種植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內蒙古瑞祥農牧業生物肥有限責任公司,一袋袋生物有機肥正裝車運往義勒力特鎮幸福嘎查村民楊泉的稻田里。今年,該公司與北京三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生產生物有機肥、生物土壤凈化劑、生物植物保護劑,提升水稻種植的生產性能。這種生物有機肥可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降解土壤中的有害殘留,提高土壤活性,在水稻種植中用生物有機肥代替化肥、農藥,可有效提高水稻抗倒伏及抗逆能力,提升水稻品質,讓更多人吃上綠色無污染的“放心米”。 一切努力只為種植出更加優質的水稻。在以基地創建和模式示范為引領同時,該盟積極研發和推廣提質增效質量安全的新技術、新模式,建立健全以袁隆平院士水稻工作站為主體的水稻良種繁育體系、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體系,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農村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全程監控與可追溯制度,提升科技支撐保障能力,積極發展規?;徒M織化生產,輻射帶動全盟水稻綜合生產能力提升。高起點制定《興安盟稻米標準規程》,規范了“興安盟大米”的界定、分類、產地、加工、質量等標準。編制了《興安盟優質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全方位規范了水稻選種、育苗、施肥等技術要求,逐步建立生產全過程可追溯體系。興安盟制定《興安盟大米地方標準》,先后對育種質量、引種質量、用種質量、理化質量、感觀質量、安全質量、信息追溯、積溫區劃、種植技術、控肥控藥等指標進行了全程規范。 種養殖疊加 一田雙豐收 興安盟通過“農業+”模式,以全產業鏈謀劃、全要素鏈投入和全價值鏈倍增為紐帶,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訂制模式的成功推廣,讓生產者的身份變了,讓農田與餐桌的距離更近了。生產者由農民變成“農工”,他們得到的是出租土地的租金、打工收入的薪金,從原來的單純追求產量,變成追求質量,杜絕了種植過程中使用化肥農藥催產等各種隱憂。在訂制模式中,“稻—魚”“稻—鴨”“稻—蟹”等新興種養模式,得到進一步推廣和認可,水稻與魚、鴨、蟹共養,讓消費者更直觀地了解什么是綠色、有機。 “現在人都追求綠色、健康,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們開始做私人訂制,推出‘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私人訂制認領農業模式,為消費者提供綠色、生態、安全、營養的扎賚特大米。”魏佳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魏建明做訂制稻田項目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今年他的1000畝水田全部用于做訂制稻田,其中400畝是有機水稻,600畝是綠色水稻。 興安盟在發展綠色、有機稻的同時,大力推廣“稻—魚”“稻—鴨”“稻—蟹”種養模式,不僅為自己的綠色、有機打品牌,更實現了一田雙收。同時,以水稻為依托,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水稻產業發展鏈條,走創新發展之路。今年,興安盟盟在烏市、扎旗、中旗分別重點打造萬畝水稻公園,一線水稻風景區,稻田民族文化游樂園、稻田旅游度假村、水稻智慧農業展示園區、一水兩用稻田養殖等示范區,依托稻米生產基地,發展稻田文化、種養結合、生態休閑、農業觀光體驗、旅游度假等水稻特色經濟。通過訂單農業、代耕管理、認領認養、私人訂制、稻田生態休閑、農業觀光體驗、垂釣采摘、品茶、棋牌、休閑旅游度假等一系列措施,促進水稻特色經濟融合發展,提升大米及延伸產業鏈附加值,讓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民房變民宿,實現水稻每畝支撐綜合產值萬元目標。(文/圖《興安日報》記者伊秀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