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近日陸續接到社會各界關于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安全性問題的咨詢,為減少丙烯酰胺對健康的影響,衛生部已經或將采取以下措施降低丙烯酰胺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危害:
1、衛生部已經完成食品中丙烯酰胺檢測方法標準草案起草,目前正在進一步征求專家意見。2、衛生部已經發布食品安全預警信息,提醒消費者盡可能避免連續長時間或高溫烹飪淀粉類食品;提倡合理營養,平衡膳食,改變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減少因丙烯酰胺導致的危害。3、衛生部將加強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監測與控制,開展膳食消費量評估,研究減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可能途徑,探索降低乃至可能消除食品中丙烯酰胺危害的方法。
今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發表報告稱丙烯酰胺使動物致癌,警告公眾關注并采取措施降低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衛生部對此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專家對丙烯酰胺進行了危險性評估。4月衛生部發布食品安全預警信息和丙烯酰胺危險性評估報告,科學介紹丙烯酰胺安全性狀況,提醒消費者通過合理加工食品、平衡膳食,減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導致的健康危害。
目前,動物試驗顯示丙烯酰胺是已知的人類可能致癌物,盡管丙烯酰胺對人體的致癌性還有待長期的流行病學觀察,但目前不能排除丙烯酰胺對人體致癌的可能。國際上對致癌物普遍采取控制措施,國際食品法典食品添加劑與污染物委員會也已將丙烯酰胺列入制定食品污染物限量標準的議程,我國也在參加此項工作。
我國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監測結果顯示,油炸薯類、大麥茶、速溶咖啡、玉米茶、谷類油炸食品、谷類烘烤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較高。同時,丙烯酰胺在食品中含量取決于食品加工、烹調方式,特別是食品種類和油炸溫度與時間。
衛生部新聞辦公室
二○○五年九月一日
附件:1、衛生部丙烯酰胺預警公告
2、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險性評估報告
附件1:
衛生部公告2005年第4號
2005年3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警告公眾關注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呼吁采取措施減少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確保食品的安全性。
丙烯酰胺是一種化學物質,是生產聚丙烯酰胺的原料,可用于污水凈化等工業用途。淀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酰胺。動物試驗結果顯示,丙烯酰胺是一種可能致癌物。職業接觸人群的流行病學觀察表明,長期低劑量接觸丙烯酰胺出現嗜睡、情緒和記憶改變、幻覺和震顫等癥狀,伴隨末梢神經?。ㄊ痔讟痈杏X、出汗和肌肉無力)。盡管丙烯酰胺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此問題應引起關注。
衛生部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監測結果顯示,高溫加工的淀粉類食品(如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條等)中丙烯酰胺含量較高,其中薯類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高出谷類油炸食品4倍,我國居民食用油炸食品較多,暴露量較大,長期低劑量接觸,有潛在危害。
衛生部建議如下:1、盡可能避免連續長時間或高溫烹飪淀粉類食品。2、提倡合理營養,平衡膳食,改變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減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導致的健康危害。
二00五年四月四日
附件2: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險性評估
丙烯酰胺(CH2=CH-CONH2)是一種白色晶體物質,分子量為70.08,是1950年以來廣泛用于生產化工產品聚丙烯酰胺的前體物質。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凈化處理、紙漿的加工及管道的內涂層等。在歐盟,丙烯酰胺年產量約為8-10萬噸。
2002年4月瑞典國家食品管理局(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NFA)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人員率先報道,在一些油炸和燒烤的淀粉類食品,如炸薯條、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檢出丙烯酰胺;之后挪威、英國、瑞士和美國等國家也相繼報道了類似結果。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性,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為此,2002年6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緊急召開了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專家咨詢會議,對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食用安全性進行了探討。2005年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第64次會議根據近兩年來的新資料,對食品中的丙烯酰胺進行了系統的危險性評估。
1.人體接觸途徑
人體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粘膜等多種途徑接觸丙烯酰胺,飲水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接觸途徑,為此WHO將水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限定為1μg /L。2002年4月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報道,炸薯條中丙烯酰胺含量較WHO推薦的飲水中允許的最大限量要高出500多倍。因此,認為食物為人類丙烯酰胺的主要來源。此外,人體還可能通過吸煙等途徑接觸丙烯酰胺。
2. 吸收、分布及代謝
丙烯酰胺可通過多種途徑被人體吸收,其中經消化道吸收最快,在體內各組織廣泛分布,包括母乳。經口給予大鼠 0.1 mg/kg bw 的丙烯酰胺,其絕對生物利用率為23-48%。進入人體內的丙烯酰胺約90%被代謝,僅少量以原型經尿液排出。丙烯酰胺進入體內后,在細胞色素P4502E1的作用下,生成活性環氧丙酰胺(glycidamide)。該環氧丙酰胺比丙烯酰胺更容易與DNA上的鳥嘌呤結合形成加合物,導致遺傳物質損傷和基因突變;因此,被認為是丙烯酰胺的主要致癌活性代謝產物。研究報道,給予大小鼠丙烯酰胺后,在小鼠肝、肺、睪丸、白細胞、腎和大鼠肝、甲狀腺、睪丸、乳腺、骨髓、白細胞和腦等組織中均檢出了環氧丙酰胺鳥嘌呤加合物。目前,尚未見人體丙烯酰胺暴露后形成DNA加合物的報道。
此外丙烯酰胺和環氧丙酰胺還可與血紅蛋白形成加合物,在給予動物丙烯酰胺和攝入含有丙烯酰胺食品的人群體內均檢出血紅蛋白加合物,建議可用該血紅蛋白加合物作為接觸性生物標志物來推測人群丙烯酰胺的暴露水平。
3 丙烯酰胺毒性
3.1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大鼠、小鼠、豚鼠和兔的丙烯酰胺經口LD50為150-180 mg/kg,屬中等毒性物質。
3.2 神經毒性和生殖發育毒性
大量的動物試驗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主要引起神經毒性;此外,為生殖、發育毒性。神經毒性作用主要為周圍神經退行性變化和腦中涉及學習、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變;生殖毒性作用表現為雄性大鼠精子數目和活力下降及形態改變和生育能力下降。大鼠90天喂養試驗,以神經系統形態改變為終點,最大未觀察到有害作用的劑量(NOAEL)為0.2 mg/kg bw/天。大鼠生殖和發育毒性試驗的NOAEL為2 mg/kg bw/天。
3.3 遺傳毒性
丙烯酰胺在體內和體外試驗均表現有致突變作用,可引起哺乳動物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異常,如微核形成、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多倍體、非整倍體和其他有絲分裂異常等,顯性致死試驗陽性。并證明丙烯酰胺的代謝產物環氧丙酰胺是其主要致突變活性物質。
3.4 致癌性
動物試驗研究發現,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種器官腫瘤,包括乳腺、甲狀腺、睪丸、腎上腺、中樞神經、口腔、子宮、腦下垂體等。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 1994年對其致癌性進行了評價,將丙烯酰胺列為2類致癌物(2A)即人類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據為丙烯酰胺在動物和人體均可代謝轉化為其致癌活性代謝產物環氧丙酰胺。
3.5 人體資料
對接觸丙烯酰胺的職業人群和因事故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的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均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經毒性作用,但目前還沒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學證據表明通過食物攝入丙烯酰胺與人類某種腫瘤的發生有明顯相關性。
4.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含量和人體可能暴露量
4.1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
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加熱(120°C 以上)烹調過程中形成。140-180℃為生成的最佳溫度,而在食品加工前檢測不到丙烯酰胺;在加工溫度較低,如用水煮時,丙烯酰胺的水平相當低。水含量也是影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烘烤、油炸食品最后階段水分減少、表面溫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更高;但咖啡除外,在焙烤后期反而下降。丙烯酰胺的主要前體物為游離天門冬氨酸(土豆和谷類中的代表性氨基酸)與還原糖,二者發生Maillard反應生成丙烯酰胺。食品中形成的丙烯酰胺比較穩定;但咖啡除外,隨著儲存時間延長,丙烯酰胺含量會降低。
4.2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
既然丙烯酰胺的形成與加工烹調方式、溫度、時間、水分等有關,因此不同食品加工方式和條件不同,其形成丙烯酰胺的量有很大不同,即使不同批次生產出的相同食品,其丙烯酰胺含量也有很大差異。在JECFA 64次會議上,從24個國家獲得的2002-2004年間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檢測數據共6,752個,其中67.6%的數據來源于歐洲,21.9%來源于南美,8.9%的數據來源與亞洲,1.6%的數據來源于太平洋。檢測的數據包含早餐谷物、土豆制品、咖啡及其類似制品、奶類、糖和蜂蜜制品、蔬菜和飲料等主要消費食品,其中含量較高的三類食品是:高溫加工的土豆制品(包括薯片、薯條等),平均含量為0.477 mg/kg,最高含量為5.312 mg/kg;咖啡及其類似制品,平均含量為0.509 mg/kg,最高含量為7.3 mg/kg;及早餐谷物類食品,平均含量為0.313 mg/kg,最高含量為7.834 mg/kg;其它種類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基本在0.1 mg/kg以下,結果見表1。
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監測的100余份樣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為:薯類油炸食品,平均含量為0.78 mg/kg,最高含量為3.21 mg/kg;谷物類油炸食品平均含量為0.15 mg/kg,最高含量為0.66 mg/kg;谷物類烘烤食品平均含量為0.13 mg/kg,最高含量為0.59 mg/kg;其它食品,如速溶咖啡為0.36 mg/kg、大麥茶為0.51 mg/kg、玉米茶為0.27 mg/kg。就這些少數樣品的結果來看,我國的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與其他國家的相近。 表1 不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24個國家的數據)
4.3人群丙烯酰胺的可能攝入量
根據對世界上17個國家丙烯酰胺攝入量的評估結果顯示,一般人群平均攝入量為0.3-2.0 μg/kg bw/天,90-97.5百分位數的高消費人群其攝入量為 0.6-3.5 μg/kg bw/天,99百分位數的高消費人群其攝入量為 5.1 μg/kg bw/天。按體重計,兒童丙烯酰胺的攝入量為成人的2-3倍。其中丙烯酰胺主要來源的食品為炸土豆條16-30%,炸土豆片6-46%,咖啡13-39%,餅干10-20%,面包10-30%,其余均小于10%。JECFA根據各國的攝入量,認為人類的平均攝入量大致為1 μg/kg bw/天,而高消費者大致為4μg/kg bw/天,包括兒童。由于我國尚缺少足夠數量的各類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數據,以及這些食品的攝入量數據;因此,還不能確定我國人群的暴露水平。但由于食品中以油炸薯類食品、咖啡食品和烘烤谷類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較高,而這些食品在我國人群中的攝入水平應該不高于其他國家,因此,我國人群丙烯酰胺的攝入水平應不高于JECFA評估的一般人群的攝入水平。
5. 危險性評估
對非遺傳毒性物質和非致癌物的危險性評估,通常方法是在NOAEL的基礎上再加上安全系數,產生出每天容許攝入量(ADI)或每周耐受攝入量(PTWI),用人群實際攝入水平與ADI或PTWI進行比較,就可對該物質對人群的危險性進行評估。而對遺傳毒性致癌物,以往的危險性評估認為應盡可能避免接觸這類物質,沒有考慮這類物質攝入量和致癌作用強度的關系,沒有可接受的耐受閾劑量,因此管理者不能以此來確定監管污染物的重點和預防措施,而管理者又非常需要評估者提供不同攝入量可能造成的不同健康危險度的信息。因此,目前國際上在對該類物質進行危險性評估時,建議用劑量反應模型BMDL和暴露邊界比(MOE)進行評估。BMDL為誘發5%或10%腫瘤發生率的低側可信限,BMDL除以人群估計攝入量,則為暴露限(MOE)。MOE越小,該物質致癌危險性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對丙烯酰胺的非致癌效應進行評估,動物試驗結果引起神經病理性改變的NOAEL值為0.2 mg/kg bw。根據人類平均攝入量為1 μg/kg bw/天,高消費者為4 μg/kg bw/天進行計算,則人群平均攝入和高攝入的MOE分別為200和50;丙烯酰胺引起生殖毒性的NOAEL值2mg/kg bw,則人群平均攝入和高攝入的MOE分別為2000和500。JECFA認為按估計攝入量來考慮,此類副作用的危險性可以忽略,但是對于攝入量很高的人群,不排除能引起神經病理性改變的可能。
對丙烯酰胺的危險性評估重點為致癌效應的評估。由于流行病學資料及動物和人的生物學標記物數據均不足以進行評價,因此根據動物致癌性試驗結果,用8種數學模型對其致癌作用進行分析。最保守的估計,推算引起動物乳腺瘤的BMDL為0.3 mg/kg bw/天,根據人類平均攝入量為1 μg/kg bw/天,高消費者為4 μg/kg bw/天計算,平均攝入和高攝入量人群的 MOE分別為300和75。JECFA認為對于一個具有遺傳毒性致癌物來說,其MOE值較低,也就是誘發動物的致癌劑量與人的可能最大攝入量之間的差距不夠大,比較接近,其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應給予關注,建議采取合理的措施來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目前,歐洲有些食品生產企業在減少食品加工過程中丙烯酰胺的產生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對丙烯酰胺的危險性評估中,用動物實驗來推導的BMDL數據,人群攝入量評估,加之人與動物代謝活化強度的差別,因此存在不確定性。故需在進行的幾項丙烯酰胺的長期動物試驗結束后再次進行評價,并需考慮丙烯酰胺在體內轉化為環氧丙酰胺的情況,以及發展中國家丙烯酰胺攝入量的數據,并將人體生物學標記物與攝入量和毒性終點結果相聯系進行評估。
6 .控制與預防
由于煎炸食品是我國居民主要的食物,為減少丙烯酰胺對健康的危害,我國應加強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監測與控制,開展我國人群丙烯酰胺的暴露評估,并研究減少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可能方法。對于廣大消費者,專家建議:
1、盡量避免過度烹飪食品(如溫度過高或加熱時間太長),但應保證做熟,以確保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避免導致食源性疾病。
2、提倡平衡膳食,減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攝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3、建議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改進食品加工工藝和條件,研究減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可能途徑,探討優化我國工業生產、家庭食品制作中食品配料、加工烹飪條件,探索降低乃至可能消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