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管理體系的認證,幾乎成了許多企業推動企業管理升級,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增強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一個共同選擇。正因為如此,一些企業或社會人士對標準化管理體系的認證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有的企業認為通過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后就萬事大吉,或者認為審核人員審核發現所列出的不合格項就是千真萬確的、甚至當做真理(殊不知審核員也有出錯的時候),還有的消費者認為通過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企業的產品質量就是好的…… 如此種種情況,都說明企業和消費者對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上的一些誤區。目前,國內常見的幾個標準化管理體系,如: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AS 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一些行業標準化管理體系(如:汽車行業的ISO/TS 16949體系、食品行業的ISO 22000體系,以及木材加工行業的FSC/COC體系)。這里筆者就以常見的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AS 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為例來說明企業和消費者對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認識上的一些常見誤區。 誤區一:認證機構越大越好 一些企業在著手進行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時,認為選擇大的認證機構比較好,這是很多企業的共同認識。大的機構,無論名氣,還是實力,確實是許多小的認證機構無法比擬的,但大的認證機構也有不少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就筆者從實踐中發現,一些大的認證機構,許多審核人員不是專職的,這部分審核人員還有自己的其他工作,把審核作為一項兼職工作;還有的審核人員是退休人員,把審核作為消遣和打發時間的一項活動,當認證公司有業務了,就通知這部分兼職審核員去審核。當然小的認證公司也有這種情況,但由于小公司本身人員少,因此大多是專職的。記得在20世紀90年代初剛剛開展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時,企業首先把體系文件送交審核機構進行文件審核,審核機構為此還成立專門的文審小組對文件進行審核,并將審核結果以報告的形式遞交給受審核方企業。而現在一些大的審核機構,由于業務多,審核員平時根本無暇顧及文件審核,不用說兼職審核人員,就是許多專職審核員,也是進行現場審核時,把文件匆匆忙忙看一遍,找幾個毛病,拼命鉆牛角尖,如:標準條款描述不準確,語句不通順,有添、漏字…… 然后開幾個不合格項和觀察項,這樣就算是現場審核和文件審核一起結束了。受害最大的還是企業,因為審核員安排的審核計劃,對企業的組織結構根本一無所知,脫離企業的實際情況,憑著一點在其他企業的經驗來安排審核計劃,讓企業總是顯得忙亂不堪。當然,大的審核機構由于人員多,審核人員分工相對精細,專業性比較強,這也是他們的優點。但是無論多么專業的審核人員,在對企業組織結構一無所知的時候,很難保證審核員的審核質量,因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即使同一個行業的不同企業之間,也有著很多不同之處。 一些小的認證機構由于業務不多,對待每一個客戶,都是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閃失,對每一個審核項目均是做好充分的審核準備,國內很多的審核機構,尤其是一些小的審核機構,大多都還保持20世紀90年代一批老審核員的風格——高效、嚴謹。 因此,企業應結合自身產品和服務的特點選擇認證機構。如:產品和服務活動都是專業性很強的高新技術,可以考慮選擇大一點的認證機構;而對一些傳統產業和服務活動,則可以選擇小一點的認證機構。這樣更有利于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的認證和日常的體系運行工作。 誤區二:通過ISO 9001質量體系認證企業的產品質量一定好 這是許多消費者對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認識上的一個誤區。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說白了就是一種質量管理的方法,它采用文件化和過程方法對企業質量管理過程進行規范。也就是說通過ISO 9001質量體系認證,只說明企業的質量管理通過了認證,而并不說明產品本身的質量通過了認證。因為產品的認證,一般要進行產品的抽樣檢測,而ISO 9001質量體系在審核時沒有這方面要求,只是對現場審核一下,查看一下有關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控制的記錄。 正因為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的不同,因此才有了一些企業雖然通過ISO 9001質量體系或ISO 22000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認證,但是還會發生一些影響極壞的產品質量事故,如: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前幾年的“大頭娃娃”,均是由于嬰幼兒奶粉的質量不合格導致一些事故的發生。同樣,還有一些藥品生產企業也通過了ISO 9001質量體系認證,但依然還會在媒體上看到一些藥品質量問題導致人員死亡的事故。 誤區三:通過ISO 14001環境體系認證企業的環境管理一定好 近幾年來,國家環保部門對一些企業的環保違法事件進行公開曝光,在這些被曝光的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均通過了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這是最好的說明,也是在告訴人們:通過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并非就是環境管理很好的企業,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環境違法事件還是偶有發生。同樣,認證機構發放的認證證書的數量多少,會直接影響認證機構的經濟效益的高低,正因為這樣,每一個認證機構都配備了龐大的市場開拓團隊;與此同時,每一個申請認證的企業也大多數能通過審核機構的認證——獲得認證證書,這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和認證機構的各自利益在起著推動作用。 就以某化工企業為例,某公司2005年曾因重油泄漏,引起黃浦江水體大面積污染,2006年該公司被列人國家環保黑名單之一。企業為改變這種不良的社會形象,立即著手進1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邀請國際知名的H認證公司進行了認證,2007年5月份一次性通過認證,同時,H認證公司也是該公司兩個質量體系(ISO 9001和ISO/TS 16949)的認證機構。該公司建立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除咨詢費、認證費用外,硬件方面的投資幾乎為零。在剛剛通過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不到2個月,企業就因為鍋爐煙塵超標,再次被國家環保部門查處,并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進行曝光。就是這樣一個環境欠債累累的企業,也能通過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且是國際知名的認證機構進行的認證。也就是說環境管理體系給企業提供的是一種環境管理的模式,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不能排除企業環境事故或環境違法事件的發生。當然,該企業之所以能通過國際知名的H認證公司的認證,也說明目前認證市場競爭進人了白熱化,尤其是一些國外認證機構所發放的一些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大多是認證機構的自行批準發放的證書,沒有國家認可委的一些標志或標識(CNAS) ,這些認證機構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盲目發放認證證書。另外,這些外資審核機構中的審核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也導致了審核水平和審核能力的欠缺,為受審核企業提供了可乘之機,外資審核機構注重對審核員的外語要求,對審核員的資質和資歷并不關注;而國內的認證機構恰恰相反,對審核員更注重資質和資歷的要求,作為一名標準化管理體系審核員,要經過統一考試、實習審核和面試等一系列程序,對審核員進行理論和實踐考核,只有通過這些考核,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審核員。相比較國外的認證機構,國內認證機構審核員的門檻相對較高。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CNAS 標志的含義,它是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英文縮寫,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成立于2006年3月31日,是在原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CNAB)和原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L)基礎上整合而成的。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 的規定,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并授權的國家認可機構,統一負責對認證機構、實驗室和檢查機構等相關機構的認可工作。也就是說具備相應資質的認證機構,在2006年3月31日前頒發的標準化體系認證證書是CNAB標識,以后的標識是CNAS,沒有這種標識的,都是認證機構自行發放的一些證書。因此,受審核企業必須要有相應的專業人員來負責這方面工作,以此判斷和識別審核人員的能力與證書的權威性。 類似情況,通過OHSAS 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安全管理水平雖有提升,但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發生。多年來,筆者發現無論是標準化管理體系的咨詢機構,還是認證機構,都不愿意或不敢承接礦山企業、建筑企業等高危行業的OHSAS 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咨詢和認證業務。分析其原因,就是咨詢機構和認證機構自身的底氣不足,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逃避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針對這種情況,完全有必要考慮把咨詢機構、審核機構及相關的工作人員服務于高危行業的業績納人對機構和人員的考核,讓這些機構和相關的工作人員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誤區四:對不合格項的盲從 受審核企業在歷年的審核過程中,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不合格項,有時覺得不合格項的整改無從下手,甚至根本不知所云,但是為了與審核機構保持良好的協作關系,尊重審核人員的意圖,于是就硬撐著改,結果還起了反作用,甚至為了整改不合格項而不得不造一些假記錄或假資料,以此作為整改手段。當然,企業這樣做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其實對于這樣的不合格項,企業根本就不必要去盲從,應與審核人員據理力爭地去推翻這樣的不合格項。下面是國際知名的H認證公司在一次OHSAS 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審核時開出的三個不合格項的例子,均被筆者列人質疑和否決的行列,這里一并以饗讀者。 情況一:不合格項描述模模糊糊,企業無所適從。 例:某生產線消防驗收報告顯示驗收等級為丙二,但實際現場所使用的物質消防等級部分為丙一,公司應確認消防等級是否合適? 這樣的不合格項,語言是模棱兩可,說白了就是審核員自己也吃不準,于是就出現了企業自己確認“是否合適”的語句?那么這究竟是合格還是不合格呢?并且還開出不合格報告。企業接收了這樣的不合格報告,但并沒進行所謂的整改,因為審核員自己也不清楚,又談何整改呢?在第二次的監督審核中,又被其他審核人員主動否定了。 情況二:不合格項沒有國家法規依據,審核人員缺乏基本的法規知識。 例:家具廠和地板廠的安全評價驗收未進行。 該不合格項明顯與國家有關法規不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礦山建設項目和用于生產、儲存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應當分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安全條件論證和安全評價。根據這一條規定,家具和地板企業并不要求進行安全評價,更談不上安全評價驗收。因此,企業在進行該不合格項整改時,曾多次征求審核人員意見,要求提供法規依據,自然可以想象,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情況三:不合格項張冠李戴。 在審核末次會議上,審核人員宣讀關于“高溫崗位職業病沒有申報”的不合格項時,責任部門領導突然打斷審核人員的講話,“請問審核老師,今天您何時去我部門審核職業病申報項目的相關內容?您剛才說的不合格項,我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將該崗位列為職業病崗位,每年對相關人員進行職業健康體檢。請允許我耽誤大家十分鐘,讓辦公室負責人員將相關資料送過來,請審核人員當場驗證。” 三位審核人員當場驗證后,審核人員現場宣布取消該不合格項。這樣的審核員不親臨現場審核,而根據自己的感覺給企業開出的不合格項事先也沒有與企業的相關部門取得一致的看法。后經調查發現,該審核員把甲企業的一些不合格項直接帶人乙企業,錯誤地以為乙企業也存在這樣的不合格項,也就是不合格項在企業間進行了張冠李戴,讓受審核企業有時覺得莫名其妙。 誤區五:選擇認證機構跟風跑或崇洋媚外 目前國內認證市場不僅有國內認證機構,還有很多國外認證機構在我國境內設立的辦事處和認證分支機構,這部分認證機構的工作人員主要來自我國境內,與我國的認證機構工作人員沒有什么區別。甚至這些外資認證機構中的審核人員的審核能力、專業知識、標準熟悉程度還不如國內認證機構的審核人員,這在前面已有闡述。另外,國外一些認證機構認證實力相差懸殊很大,收費的差距也很大,同時很多國外認證機構發放的認證證書均是認證機構自身的證書,沒有我國認可委的標識,這種證書發放純屬認證機構的一種行為。當然也有一部分國外認證機構發放的證書不僅有認證機構自身的標識,還有國家認可委標識,這部分認證機構與國內認證機構發放的證書基本相同。 另外,選擇認證機構,還必須考慮企業的產品銷售地或活動服務地的客戶對該認證機構的認可程度。一般情況下,某一區域的客戶并不是對所有的認證機構都認可,只是對一定的認證機構比較認可。因此,企業在選擇認證機構時,應考慮認證機構服務的水平與能力、認證時的報價情況和自身客戶的認可情況,而不必跟風跑或崇洋媚外。 編輯:foodq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