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特色醫學中心高血壓內分泌科教授 閆振成 糖帶來了愉悅 健康卻不可兼得 糖及糖類食品可以產生很多令人人興奮的物質,在進食的過程中,可以緩解焦慮心情,會有一種滿足感和輕松愉悅感。這是由于人類的甜味味覺感受器可以感受到濃度約為1/200左右的糖,而對苦味物質感知濃度則低至百萬分之幾,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人的趨甜避苦,從基因角度就保證攝取到高熱量物質以維持生存的需要。天然形式的含糖食物往往營養豐富,這種對甜味的先天偏好并不一定會導致肥胖或其他與飲食相關的疾病。 然而,隨著食物的加工越來越精細,往食物中添加糖的健康問題開始引起人們重視。針對如何預防糖尿病,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研究。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在2010年進行多項研究后發現:在全球范圍內,來自糖尿病的死亡人數為132000,來自CVD的死亡人數為44000,來自癌癥的死亡人數為6000。這其中含糖軟飲料、果汁或運動飲料或許起了重要的作用。 死亡數字相當驚人,成千上萬人的死亡最終歸咎于含糖飲料的攝入。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AHA)一項大型國際流行病學研究報告提示,攝入大量含糖飲料與體重指數(BMI)增加有關,進而與來自糖尿病、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癥等BMI相關性死亡相關。含糖飲料會增加2型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等的發生已經比較明確,這一觀念近年來逐漸形成了社會共識。 “糖”出了問題 “甜”也未能幸免 “糖”出問題了,人們對“甜”的口感追求卻沒有停步。為了解決飲料的口感,甜蜜素、安賽蜜、阿斯巴甜,甜味素等合成的人工甜味劑如雨后春筍, 甜味效力是蔗糖的數百到數千倍,能在微量濃度下引起強烈的甜味。于是,因“無糖”而宣稱其“健康”的“零卡路里飲料”進入了消費者的視野。 那么人工甜味劑飲料到底健不健康呢?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人工甜味劑的危害也不小。2016年,頂級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BMJ)上發表了一篇系統綜述,評估了成人飲用加糖飲料、人工甜味劑飲料和果汁與2型糖尿病發生之間的關系。該研究共納入了17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結果發現,如果成年人每天飲用250ml的含糖飲料可增高18%的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人工甜味劑飲料增高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25%,而100%果汁也可增加5%的2型糖尿病風險。如果對肥胖的因素進行校正后,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也相應增加13%、8%和7%。 加拿大健康嬰兒發展(兒童)隊列的研究,探索了孕婦在孕期飲用用人工甜味劑飲料和含糖飲料與后代體重超重風險的關系。研究納入了3033名健康孕婦,與不飲用者相比,每天飲用人工甜味飲料的母親,其嬰兒出生時體重增加,1歲時嬰兒超重風險增加2倍。而含糖飲料沒有發現類似的關聯。兒童青少年是飲料消費的主要群體。對新加坡的青少年(高中生)的研究發現,選擇多喝無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劑的蘇打飲料的青少年,其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增高58%,甚至高于增量飲用含糖飲料的青少年。 甜味劑擾亂的 不僅僅是味覺 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飲料在導致2型糖尿病的風險方面,幾乎和含糖飲料是差不多的。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無糖的甜味劑也會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呢?對此,科學家們也進行了機制探索。目前認為,甜味劑導致糖尿病患病增加的機制可能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 作用于大腦:甜味劑的甜度比真正的糖要高得多,這可能導致大腦接收到強烈的刺激信號,導致體內的激素――尤其是糖尿病相關的激素發生紊亂,并改變我們的進食習慣,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 作用于腸道菌群: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擾亂腸道菌群進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對甜的耐受性提高:頻繁食用高強度甜味劑對甜味受體的過度刺激,可能導致口味偏好的改變。習慣性食用人造甜味劑的人可能會發現,不甜的食物沒有那么可口和吸引人了,從而轉向更甜的食物,從而導致體重過度增加。也就是先苦后甜容易,先甜后苦難。 對心理行為上的影響:甜味劑沒有熱量,能量還需要進食補充。因為它告訴你“沒有熱量”,你喝下去之后不像含糖飲料一樣有負罪感,因而吃更多東西。 有趣的是,此次ADA會議中,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Alperet等的研究中指出,未成年人飲用果汁是有好處的,可以讓他們在成年之后發生糖尿病的風下降,這個結果的趨勢與會議中Drouin-Chartier教授關于成年人的研究結果相反。最終的結論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對于成年人,應該用完全不含糖也不甜的飲品――白水、咖啡(無甜味)、茶,來代替含糖或有甜味劑的飲品。離人工甜味劑飲料遠一點,離健康更近一點。盡量選擇更健康的水果,多攝入低脂肪乳制品,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記者 鄒爭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