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訊 新修訂的《大米》(GB/T1354-2018)國家標準(下稱新標準)已于5月1日正式實施。筆者了解到,與2009版《大米》國家標準相比,新標準通過調整大米等級、雜質最大限量等指標,倡導適度加工,引導節糧減損和健康消費,使大米生產適應我國當前綠色發展理念,旨在改變目前市場片面追求精、白、亮,過度加工造成碎米多、能耗大,且營養物質流失多等怪現象。 調整加工精度指標
目前國內大米消費存在一大誤區,即認為大米越白越好、越精越優。因此加工企業為迎合消費者,不斷增大稻米加工精度,大米拋光從一拋變成二拋、三拋,加工精細化傾向越來越嚴重。而過度拋光將導致大米營養價值降低,大米富含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米胚和皮層被大量碾去,大米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營養要素流失,成品大米僅剩下營養為5%的胚乳,其余的都是淀粉層。據統計,每增加一次拋光營養要素的損失就增加1%,而且整精米損失率增大,動力消耗成本也會增加。
正是出現了上述問題,有關部門才對大米舊標準進行修訂。新標準對大米加工精度的術語名稱參考了國際標準,并將舊標準中“一級”“二級”加工精度改為“精碾”,舊標準中“三級”加工精度改為“適碾”。同時,對“加工精度”指標制定了新標準:精碾——背溝基本無皮或有皮不成線,米胚和粒面皮層去凈的占80%-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適碾——背溝有皮,粒面皮層殘留不超過l/5的占75%-85%,其中粳米、優質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為 2.0%-7.0%。
新標準的主要起草人、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主任唐瑞明告訴筆者,通過對大米“加工精度”指標設置上限,引導適度加工,更多地保留了大米原有的營養價值,使大米國家標準更能適應綠色發展理念。新標準的廣泛宣傳和實施,可使人們改變以“精、白、亮、美”為好大米標準的錯誤認識,走出大米消費誤區;使加工企業更加注重提升大米加工質量,避免過度加工,加快轉型升級,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糧油專家、高級工程師倪小英也表示,新標準實施后,加工精度過高或過低都將被判定為非等級產品。因此,企業不應再過度專注于大米加工精度,而是要更加關注市場,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努力向大米深加工、產品多元化方向發展,開發出具有健康、營養等功能的且適銷對路的大米產品。
建議標注最佳食用期
通過分析研究發現,適當調整碎米含量不會造成產品顯著感官差異,因此,新標準調整了碎米含量指標。調整后,秈米碎米總量:一級大米≤20.0%,二級大米≤25.0%,三級大米≤30.0%,碎米率均較舊標準同類指標放寬了5個百分點;粳米碎米總量:一級≤12.5%,二級≤15.0%,三級≤20.0%,分別較舊標準同類指標放寬了5%、5%和7.5%。優質秈米碎米總量:一級≤10.0%,二級≤12.5%,三級≤15.0%,分別較舊標準放寬了5%、2.5%和0%;優質粳米碎米總量:一級≤5.0%,二級≤7.5%,三級≤10.0%,均較舊標準放寬了2.5個百分點。
在新標準中,仍將“品嘗評分值”作為衡量優質大米蒸煮食用品質的指標,但對“直鏈淀粉含量”指標進行了微調。優質秈米直鏈淀粉含量13.0%-22.0%,優質粳米直鏈淀粉含量13.0%-20.0%。同時,新標準調整了大米標簽要求,標簽方面增加“優質大米建議標注最佳食用期(品嘗評分值為產品最佳食用期內數值)”的規定,以規范優質大米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方便消費者選擇。
倪小英表示,這充分考慮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方便消費者選擇,同時也進一步規范了優質大米的生產和流通。
唐瑞明表示,大米新標準突出重視食用品質和口感,倡導適度加工,多保留優質大米的營養價值,從而拉大其與普通大米的品質差距,有利于優質大米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價格有望下降
此外,參照相關國際標準,新標準將雜質分為“有機雜質”和“無機雜質”兩小類。隨著雜質定義的調整,限量要求也相應調整。一級、二級、三級產品的雜質含量要求值全部改為原一級要求。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稻谷出米率僅為65%左右,而日本稻谷出米率為68%-70%,平均出米率比我國要高3%-5%。
唐瑞明表示,新標準對指標的調整有利于提高大米出米率,在此條件下,同等稻谷加工后將增加大米產量。假如我國大米出米率提高1%,將增加大米產量150多萬噸,相當于2018年全年大米進口量的一半左右;如果大米出米率能提高3%,大米產量增加將更加明顯。在國內短期大米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大米產量的增加將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促使大米價格下降。
倪小英也表示,從企業方面來講,大米新標準實施后,通過控制大米加工精度和碎米率,可提高稻谷出米率,增加單位稻谷的大米產量,從而降低大米價格;同時,大米單位加工能耗的降低,將有利于降低大米加工成本,提高企業加工效率,也為降低大米價格提供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