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購物時,不少消費者都遭遇過標簽價格與實際收款不符,收款價高于標簽價的情況。日前,記者從嘉興南湖區市場監管局獲悉,近期發生不少因超市收銀員錯收貨款而引發的消費糾紛。
南湖區市場監管局建設所接到這樣一起投訴,消費者夏先生在嘉興市區某大型超市購物,看到貨架上標價為15.9元/盒的藍莓比較新鮮,就拿了兩盒,但等到付款時卻發現收銀員按照25.9元/盒的價格結算。夏先生和收銀員理論,收銀員承認是自己疏忽了,將“15.9”按成了“25.9”,同意退還多收貨款。這一提議被夏先生拒絕,夏先生要求退一賠三,退賠金額不滿500元的按500元賠付。夏先生的要求被超市拒絕,雙方爭執不休,最后投訴到建設市場監管所。
建設市場監管場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找雙方核實情況,并組織雙方進行調解。夏先生認為,超市標價15.9元/盒,收銀員卻按25.9元/盒收款,這種行為明顯屬于消費欺詐,應該按《消法》規定賠500元。超市相關負責人承認是收銀員的疏忽導致夏先生多付了貨款,致使糾紛產生,愿意向夏先生道歉。同時強調,超市在收銀處也張貼了“錯收價款退賠制度”,明確規定標簽價與結算價不符的錯收價款=(實際銷售價格-明碼標示價格)×數量,按多收、錯收價款所得退一賠二予以補償(賠償金額不足10元的,按10元賠償),夏先生提出的500元賠償沒有依據。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消費者到超市購物是出于對超市的信任,商品明碼標價是超市的責任,消費者根據商品標價簽,結合商品實際及自己的需求,比對同一商品在其他銷售點的價格,然后決定是否購買。建設市場監管所相關負責人表示,超市在店堂張貼“退賠制度”是單方面意愿的表達,沒有法律依據。通過調查,本案中夏先生多付貨款的行為確系收銀員疏忽造成,但超市欺詐的故意性不明顯,依據《消法》“金額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賠償”來退賠也不符合條件,建議雙方平心靜氣再作協商。最終,超市同意一次性補償消費者200元,雙方達成一致意見。
建設市場監管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消費者在消費時應認真核實商品價格,如發現商品標注價格與實際收費不符,應要求商家按標注價格收款,并留存好相關購貨憑證,協商不成時可向有關部門舉報、投訴,維護合法權益。同時,消費者還應認真查看商品的生產日期和有效期,對價格標簽、生產日期模糊不清的商品最好不要購買,對所需購買的商品要進行比較、鑒別,充分行使消費者的選擇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