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最近發布2019年第一季度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分析報告。從檢驗不合格的項目看,仍以農獸藥殘留超標、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污染等3類問題為主,分別占不合格總數的30.7%、23.7%、22.9%。
無獨有偶。在2018年第4季度的食品安全抽查結果中,從檢驗不合格的項目看,也是以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超標和微生物污染等3類問題為主,分別占不合格總數的27.1%、25.2%、24.1%。
據了解,根據食品界的觀點,食品安全風險或者說引起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通常被劃分為3類:生物性風險,比如腐化霉變等;物理性風險,比如含有雜質、異物等;化學性風險,比如農藥殘留等。“其實農獸藥殘留、非法添加、微生物等3類問題一直是食品安全的‘頑疾’,不僅是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全球來看同樣如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接受中國質量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縱觀市場監管總局有關食品安全抽查結果的公告,微生物指標、農獸藥殘留、食品添加經常成為食品不合格的“罪魁禍首”。
對于食品添加劑問題,朱毅解釋說,雖然農獸藥殘留超標、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污染等3類問題是我國食品安全的“頑疾”,但是造成的原因是略有不同的。相對來說,食品添加問題主要表現為非法添加或者使用不當,使用者大多數是為了追求市場利益,比如讓食品有更好的“顏值”、更長的“保質期”等等,這些年經過國家的大力整治,非法添加的問題已經有了明顯好轉。而農獸藥殘留問題則與食品安全的源頭——種養殖密切相關,如果種養殖環節不能很好把關,就很容易造成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問題的出現很多時候與從業人員的無知或者整體水平不高有關。
“通常來說,只要是在標準安全指標范圍內的,普通人食用不會出現安全問題,不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婦、老人小孩等需要注意潛在風險。”朱毅表示,“要想有效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標準非常關鍵。比如農殘的標準,日本有6萬多項、歐洲有4萬多項,國際標準有1萬多項,中國標準只有6000多項,在標準種類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需要完善標準。包括我們說到的重度農藥的退出,就是很好的降低農殘超標的措施。”
在食品安全監督抽查中,還時常出現不少企業雖然由于這3類問題被檢出產品不合格,但仍然“履罰屢犯”的現象。“當前我國食品行業呈現‘小散亂’的特點,這種現狀很難在短時間內予以解決。要更好地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提升食品安全水平,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干凈么檢測掌門人劉鵬說,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抽查處罰主要是“懲惡”,但除此之外還應當“揚善”,從而“兩條腿走路”,共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在劉鵬看來,“懲惡”的目的是讓食品安全從業者不要去做“壞人”,也就是守住“底線”。但是食品安全是有成本的,當前我國食品行業的競爭仍然處于“價格戰”的惡性競爭階段,容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使是‘盒馬生鮮’這樣行業高端品牌以及定位高端市場者,也不是把主要競爭點放在品控與品質上,同樣陷入了‘價格戰’的老路上。在這種形勢下,出于成本、利潤的考慮,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問題自然會容易出現,畢竟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是‘吃’不出來的,需要專業的檢測才會被發現。”他說,除了增加檢測與抽查之外,應當有好的市場渠道讓不當“壞人”的人更愿意去做“好人”,解決質量與價格倒掛問題,推行優質優價,讓“好人有好報”,用市場的力量解決食品安全的“頑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