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渠道的多樣化,給謠言帶來了豐沃的傳播土壤,尤其是微信,更成為謠言傳播的溫床。
6月25日,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發布的《2018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傳播渠道最多的是微信,占比高達69%;其次是微博,占比15%。 這些關乎食品的謠言,基本遍布了人們所能知曉的所有食譜,例如草莓是最臟水果、吃柚子感染bp5病毒死亡、大蒜熗鍋致癌、香椿致癌、吃小龍蝦得哈夫病、螃蟹與酸奶同食中毒、開水沖雞蛋導致白血病、七種食物和雞蛋同吃中毒、星巴克致癌、瓶裝水致癌、酸奶和柿子同吃致死,等等,這些不科學的“健康信息”在10億的微信用戶之間迅速傳播。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顯示,食品謠言的重災區為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蘇,均為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以及高知人士集中地區。由此可見,中國食品安全謠言的治理依然任重道遠。
報告稱,食品謠言的出現,最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由政府、食品生產者、媒體、消費者構成的多元系統中,信息流動不均衡、不及時、不通暢是引發謠言泛濫的基礎。
對于甚囂塵上的食品安全謠言, 2017年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0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療工作的通知》,對于食品安全謠言的治理施以重拳。
上述報告稱,2018年,針對制造及散播食品安全謠言者,相關部門追究刑事責任15人、行政拘留65人、罰款11人、封號1人,警示教育8人。
“食品安全謠言治理雖然取得了成績,但是仍面臨諸多挑戰,食品安全謠言制造的新形勢、傳播的新手法層出不窮,謠言的隱蔽性、迷惑性更強,這就要求謠言治理工作要風險前置,增強前瞻性、預測性,對謠言的發現和識別要更迅速和準確。” 中國健康傳媒集團天創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經理、輿情中心負責人陳培嬋表示。
近期,第一個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食品安全工作綱領性文件《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出臺,進一步明確了食品安全謠言治理的規定,要求加強風險交流工作,主動發布權威信息,及時開展風險解讀、鼓勵研究機構、高校、協會、媒體等參與食品安全風險交流。
“雖然政府等相關部門做了很多工作,其實最后還是要落到每一個普通網民的身上,如何提升自己的健康素養,特別是互聯網時代,才能有能力辨別網絡上不真實或者錯誤的信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助理張迪說。
《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到20%。根據衛健委發布的信息,2017年,中國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為1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