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調查期限為一年,特殊情況下將再延長半年。雖然中國政府的反傾銷調查對澳大利亞的谷物業造成了意外打擊,但至少自今年7月份以來,一直縈繞在澳大利亞糧食出口商CBH心頭的是農藥殘留問題。CBH擔心,出口大麥中的草甘膦殘留量才是最大的貿易威脅,有可能導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麥貿易中斷。 澳洲農民越來越傾向于用草甘膦加速大麥均勻成熟。相關殘留試驗表明,大麥樣品中草甘膦含量差異較大。為了保護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CBH自行禁止對華出口大麥收獲前噴灑草甘膦。此舉與中國政府采取的反傾銷措施無直接關系。目前,中國和其他進口大麥的國家并未設置大麥草甘膦殘留上限,CBH此舉堪稱“未雨綢繆”,表達了全球抵制草甘膦大環境下保護市場準入的決心。 但是,紐發姆和澳大利亞谷物生產商協會(Grain Producers Australia,以下簡稱GPA)發表觀點,稱支持在大麥收獲前使用草甘膦處理。 紐發姆稱支持在收獲前使用草甘膦處理飼料大麥,該使用方法已經在海外獲得廣泛登記,且被北美、歐洲農民廣泛采用。收獲前使用草甘膦處理大麥符合澳大利亞化學品和食品安全標準以及世界貿易協定認可的國際食品標準機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標準。 紐發姆發言人稱,“包含中國在內的少數國際市場沒有接受被廣泛采用的國際標準,實際上,該做法為種植者和消費者都帶來了好處,除了幫助收獲,還能控制黑麥草等雜草以及雜草種子。此外,合理使用該產品還能幫助種植者及時收獲,防止作物被初夏風暴襲擊。” GPA主席Andrew Weidemann表示,聯邦政府應該游說中國接受Codex的標準。早在2016年,GPA和紐發姆就采取相應措施推動澳大利亞農藥和獸藥管理局頒發作物收獲前使用草甘膦的許可證。在有效期截至明年的臨時許可到期前GPA還將推動國家監管機構全面批準該項使用。 Weidemann先生表示,產品標簽上標注了收獲前使用草甘膦處理大麥的使用說明,確保大麥草甘膦殘留量有最大限度,我們擁有用草甘膦處理大麥的能力,正如世界上其他國家做到的一樣。使用草甘膦處理大麥這一做法在規定最大殘留限量的前提下應當被永久批準。澳大利亞的農民希望獲得與全球其他農民相同的競爭力。GPA建議應由市場決定大麥收獲前能否用草甘膦處理,目前主要用于出口的西澳大利亞大麥已經與其他大麥隔離。 西澳大利亞大麥種植者Mike Lamond表示,鑒于消費者對草甘膦的高度消極態度,擔心使用草甘膦處理大麥對市場準入有影響。且收獲前使用草甘膦處理大麥,雖然有一定好處,但是也會導致草甘膦抗性雜草的增加,有替代產品可達到相同效果。 據悉,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大麥種植地之一。根據澳大利亞農業部數據,澳每年生產大約230萬噸釀酒大麥和600萬噸飼料大麥。其國內每年對麥芽大麥的需求約為100萬噸,飼料大麥的使用量為200萬噸。國內大麥消費量占總產量的40%,剩余60%用于出口。 據中國海關數據,2017年中國大麥進口數量為886.3萬噸,同比增加77.09%;澳洲統計局(ABS)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共計進口澳大利亞大麥648萬噸,價值12.83億美元。這意味著來自澳大利亞大麥占中國大麥進口總量的73%,進口額占比達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