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市場,海產品造假摻假的問題一直以來頗受消費群體的詬病。早在2012年,環保NGO Oceana率先開啟北美地區海產品造假問題的調查,39%樣品存在各種造假、摻假、亂貼標簽現象;2013年,美國食藥監局(FDA)也發現,批發商場中15%石斑魚和美國紅魚貼錯了標簽。 近期,紐約總檢察長辦公室(New York Attorney General's Offic)公布了美國紐約州海產品造假問題調查報告,調查周期為2017年底至2018年上半年,調查對象為紐約州六個行政地區的155家超市,通過對樣品的DNA鑒定,得出令消費者吃驚的結論。 報告稱,超四分之一(26.92%)含可識別的條形碼的海產品存在亂貼標簽問題;購買比目魚、美國紅魚、石斑魚的消費者或有很大幾率買到完全不同的魚類品種;許多標記為野生太平洋三文魚的海產品實際上為養殖大西洋鮭或虹鱒;因為標簽混亂,消費者通常要多花了34%的冤枉錢。 另外,許多標簽為野生高檔品種的產品實際為低價值養殖魚類,這部分摻假魚類多產自不可持續漁業,且含有較高濃度的重金屬和化學殘留。 “巴沙魚冒充龍利魚” 報告顯示,比目魚是造假問題最為嚴重的大類,多個低價格品種的鲆魚、鰈魚,甚至是越南巴沙魚,都作為替代品冒充高價的檬鰈(Lemon Sole)在美國超市銷售,造假率高達88%。 美國市面上,野生檬鰈市場價格高達$22.49/lb,摻假魚類的價格一般低于$14.00/lb。有些消費者特意選擇購買野生魚類,但實際買到的可能是含有較高濃度的養殖藥物殘留的越南養殖巴沙魚。 野生三文魚被養殖三文魚替代 銀鮭、紅鮭、狗鮭等野生三文魚也存在嚴重的造假,其替代品主要是養殖大西洋鮭和虹鱒,造假率5%至31.5%不等。 抗生素問題是三文魚造假問題最主要的關切,但野生三文魚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 3)含量卻比養殖三文魚更少。 造假原因 關于美國超市海產品造假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價格驅動。造假現象頻發的海產品多位高價值品種,其替代品魚類通常為價格較低的魚類;第二,商家忽視。批發和零售端業務人員專業水平欠缺,缺乏合理鑒別程序,是導致海產品貼錯標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第三,人為失誤。供應鏈任何一個環節,如船運、分銷、分類、包裝等業務上,均可能出現人為失誤,導致高檔海產品貼錯了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