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3次“侵入”法國,均未造成較大影響。法國分別于1964年、1967年、1977年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并且由于1960~1980年代非洲豬瘟疫情在西班牙持續,法國作為西班牙的鄰國,長期面臨疫情傳播的風險。然而,這三次疫情很快被控制,并未造成較大的影響。以1977年為例,法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后,1977、1978年法國的生豬存欄量同比分別僅下降2.5%、0.8%,下降幅度明顯小于疫情初期的西班牙、巴西等國。
防控要點
除了嚴格的防控措施執行得力以外,三大因素導致法國防控的成效顯著:
地理環境:法國生豬養殖的區域集中在布列塔尼大區,年出欄量占比超過50%,養殖密度甚至高于國內河南等生豬養殖大省。該地區位于法國的西部,三面臨海,陸路傳播途徑相對較少。同時,比利牛斯山脈形成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天然屏障,一定程度上阻隔野豬的傳播途徑。
生物安全水平:養殖場建設標準較高,在疫病防控、現代化等方面處于全球領先水平。
產業鏈配套:法國屠宰業布局區域化明顯,布列塔尼大區亦是主要的屠宰區域,該地區有年屠宰量100萬頭以上的屠宰場9個,屠宰量占全國的50%以上。產業鏈配套完整,有效減少長距離的生豬調運。
適度規?;谝卟》揽?/p>
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適度規模化成為法國生豬產業的發展新方向。
法國生豬養殖規模化進程從20世紀中葉開始,經歷三個階段:分散飼養、大規?;B殖、適度規?;斗▏B豬業考察體會》,目前法國的生豬養殖主體是家庭式專業農場,生產規模多集中在存欄規模150頭~1000頭母豬,其中近70%為自繁自養模式。
適度規?;闹饕獌瀯菰谟趹獙Νh保壓力、防控疫病等:歐洲生豬養殖的環保壓力大,適度規??梢钥茖W地計算牲畜和土地的配比,精確地確定載畜量,且糞污處理也相對容易;相對容易做到全進全出,實施精細化管理,實現生產工藝的合理性要求;有利于疫情防控。
伴隨養殖的規模化進程,法國生豬生產效率持續提升。自1970年以來,法國母豬平均PSY水平從16.4頭上升到2015年的29.4頭;母豬產仔間隔平均天數從184天下降至約146天。
產業鏈整合基本完成,合作社是最主要的組織形式。
法國生豬養殖規?;^程中,農業合作社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目前法國90%的豬肉由合作社生產。農業合作社是由農民創建并由他們管理的公司,經營范圍從生產、收集、屠宰、首次加工到銷售。四分之三的法國農民屬于至少一個農業合作社。
合作模式的優勢在于匯集資金和投資、風險分擔、增強農民經濟實力和獨立性。目前,法國前2大豬肉生產商均為合伙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