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在世界各國大城市中廣泛存在,但因不同的自然稟賦、發展進程和制度政策等,導致各國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千差萬別,功能定位各有側重。與歐美相比,日本的農情和中國更加接近。日前,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組織專家赴日本東京、大阪等地對都市農業進行了考察。
日本都市農業的“三高”特征
國際化大都市的東京還有沒有農業?答案是有。東京都23個區都有都市農業,全都保留了超過50萬畝的農田,承擔了不小的農業生產功能,即便是繁華的練馬區還保留215公頃的農用地。經考察,日本東京、大阪等地的都市農業具有“三高”特征:
第一,高品質。在日本,上市的農產品都經過精心包裝。日本農產品講究的是最佳賞味期,不注明保質期。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所以日本農產品不但銷路暢,而且價格優,高顏值高品位高價值是日本農產品的特色。在外表美的背后,是日本農民對農業標準化的追求。
第二,高體驗度。在日本,都市人深度參與都市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了相互信賴關系,都市農業真正成為大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市民對地產特色農產品有深厚的感情,強調地產地銷,一個地區農產品價格最高的是本地產的、有特色的,具有較高的區域農產品品牌力和競爭力。當然,最好是有文化、有故事的。
第三,高效率。日本的都市農業2%的農地提供了8%的農業總產值。產品的信譽度高,市場占有率高,農產品實現了貨暢其流,其實質是小規模的農戶+專業化社會化的生產體系,分享社會化經營利潤。 支撐日本都市農業發展主要因素
日本都市農業之所以走在世界農業的前列,主要由“五個高度”予以支撐:
高度專業化。“具有差異的才是和諧的”是日本農業的顯著特征。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賴,共同構建起日本農業經濟框架。
高度生態化。日本農民非常注重土地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經營者首要考慮的方向。在日本農村,人們可以看到剛翻耕過的耕作層均呈深褐色,土壤團粒結構良好,土質細膩而均勻,像海綿一樣。健康的土壤才能有健康的農產品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高度社會化。日本農協已發展成集經濟職能與社會職能于一體的團隊,其功能多樣而全面,涵蓋了農業生產、農產品購銷流通等各個領域,負責農業生產資料采購、農民生產計劃、農產品銷售,將政府發放的補助金分發給農戶或有關團體,代表農民向政府行政部門反映意見。日本農業因為農協周到的服務而得到發展,其作用無可替代。
高度產業化。功夫在農外——日本推行大食品、大農業的理念,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發展農業六次產業。社會分工細化以及社會組織方式變革衍生出農業眾籌、訂單農業、社區支持農業、農村養老服務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私人定制等社會化農業新業態。鼓勵非農企業進入鄉村發展,參與農業生產經營的非農企業數量由2010年的761家增加到2017年的3030家,大大促進了鄉村就業和收入提高。
高度科技化。預計到2050年日本農業人口將減少到100萬人,其中3成是85歲以上老年人。一是發展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拖拉機效率是常規機械的1.5倍,日本已經成為農業無人機噴藥第一大國。二是占領科技最前沿。植物工廠是現代設施農業的最高階段,使農業從自然生態束縛中脫離出來,按計劃周年性進行植物產品生產的農業系統,2018年起從試驗示范進入了大面積推廣。三是高度重視農業教育。注重農民進修培養,農民素質普遍提高,農業科研與實驗機構直接相互協作配合,實現了科研成果在各地的運用與推廣。 未來都市農業發展主要方向
當然,日本都市農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最突出的是“三高”問題,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
高齡化。2018年日本農業從業人員175萬,平均年齡66.8歲;65歲以上的農民占到了60%,拋荒地不斷增多,同樣面臨“誰來種田”的問題,一些地方陷入人口減少、產業衰退的惡性循環。
高補貼。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的主頁上,林林總總的農林牧漁補貼項目高達470種,補貼對象有涵蓋整個農業的,還有對特定對象的補貼。補貼分為軟件補貼和硬件補貼,硬件補貼的對象包括機械設備等約400多種;軟件補貼的對象是協議會、推進大會、調查項目、實證項目。
高保護。日本為保護本國農產品,對進口農產品設置各種壁壘。目前日本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自給率僅為39%。由于對農產品的剛性需求,進口比重不斷增加,從總體看,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對策措施:
倡導六次產業化。日本鼓勵發展六次產業。農業與加工、流通、餐飲、旅游等產業聯動發展,大農業、大食品融為一體。2017年日本農業生產額8.5萬億日元,而其食品加工業是農業生產總額的9倍。
倡導發展開放農業。調整出口結構,構建產官學結合的食物價值鏈,到2020年實現農林水產、食品出口額達1萬億日元。
倡導推行農業法人制度。2010年農業法人數為17558個,2020年要達到3.5萬個。農業法人具有多種優勢,家庭與經營分離、勞動報酬明確化、對外信用增強。
倡導引進培育新農民。政府通過資金支持等政策,鼓勵年輕人移居鄉村創業,最近10年新進入農業領域的創業人數增加到原來的3倍。
(作者分別系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秘書處處長、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