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香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權威發布 > 指導意見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關于印發內蒙古小麥、雜糧雜豆、水稻、油料、蔬菜、甜菜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內農牧種植發〔2017〕397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1-04 08:40:47 來源:互聯網
發布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發布文號 內農牧種植發〔2017〕397號
發布日期 2017-12-28 生效日期 2017-12-28
有效性狀態 廢止日期 暫無
屬性 其他 專業屬性 其他
備注  http://www.nmagri.gov.cn/zxq/xztz/726469.shtml

各盟市農牧業局:

 

    根據農業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內蒙古自治區種植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區生產實際,特制定了內蒙古小麥、雜糧雜豆、水稻、油料、蔬菜、甜菜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現隨文印發。請各地在產業發展中結合實際,認真組織落實。

 

    附件:1、內蒙古小麥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2、內蒙古雜糧雜豆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3、內蒙古水稻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4、內蒙古油料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5、內蒙古蔬菜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6、內蒙古甜菜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2017年12月28日

 

    附件1:

 

    內蒙古小麥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為穩定提升內蒙古小麥生產能力,提高小麥單產水平、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推進小麥與玉米、馬鈴薯、向日葵等作物間合理輪作,推廣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優化種植結構,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小麥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小麥生產發展現狀

 

    (一)生產概況。小麥是世界最重要的谷物之一,產量僅次于稻谷,居第2位,小麥在中國谷物生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占谷物產量的1/4以上。

 

    1、播種面積及產量。我區小麥近年來種植面積約1000萬畝,并呈逐年增加態勢,在全國排名第12位,占全國小麥面積約3%,占全國春麥面積約45%,占我區糧食作物面積10%;產量占全國1.4%,占我區糧食作物產量6.5%;平均單產約200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0%。

 

    2、產區分布。內蒙古地區有較長的小麥種植歷史,分布范圍比較廣,全區12個盟市均有種植。主要種植區域總體分為三大塊,即西部河套和土默川灌區;中部陰山山脈南北輻射區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區;東部大興安嶺沿麓地區。

 

    一是西部河套和土默川平原灌區。該區小麥主要種植區為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杭錦后旗、臨河區、五原縣、烏拉特前旗,包頭市土右旗,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托縣,種植品種主要有永良4號、農麥2號、巴豐5號等。該區種植水平高,為小麥高產區,種植面積約占全區小麥總播面積15%,平均單產370公斤/畝。

 

    二是中部陰山山脈南北輻射區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區。該區包括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包頭市達茂旗、固陽縣,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該區生態和小麥種植類型較為復雜,既有河水灌溉,也有井水灌溉,還有二陰下濕灘旱地小麥種植。種植品種主要有永良4號、內麥19、內麥21、小紅皮、晉春9號等。該區小麥種植面積占全區小麥總播種面積35%左右,平均單產70公斤/畝。

 

    三是東部大興安嶺沿麓地區。該區主要包括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和通遼市,東部大興安嶺沿麓地區,有著與加拿大硬紅春小麥生長類似的生態環境,主要種植優質強筋小麥,主要品種有龍麥33、龍麥35、克旱16、內麥19、拉2577、格萊尼等。該區小麥種植面積占全區小麥總播種面積50%左右,平均單產250公斤/畝。

 

    (二)我區小麥產業發展優勢

 

    1、資源優勢。我區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小麥種植范圍廣,西起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東至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南自鄂爾多斯市的烏審旗,北到呼倫貝爾市的額爾古納,全區12個盟市均有種植。我區屬一年一熟制春麥區,也是我國春小麥的主要產區,春小麥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的40%以上,居全國春小麥產區各省之首。小麥是我區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生產優勢。內蒙古具有小麥生產的區位和生態優勢,是國家中強筋優質小麥產區和小麥商品糧基地,小麥品質上乘,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國家“十三五”種植業結構調整提出加強我國東北地區(包括呼倫貝爾大興安嶺沿麓地區)和內蒙古河套地區的春小麥種植。呼倫貝爾市及大興安嶺沿麓地區日照長、雨熱同季、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病蟲害相對較輕,生態優勢明顯,是生產優質強筋小麥的優勢產區,具有發展中國“硬紅春”小麥的區域優勢,該區域小麥具有品質優、品種純度高、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的特點。

 

    (三)我區小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生產受自然條件約束較大。小麥屬于高耗水作物,近年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也面臨水位下降,水價上漲的問題,限制了小麥的種植,如遇干旱,部分地區不能確保灌溉適時水,影響小麥產量。尤其是呼倫貝爾地區大部分屬于旱地小麥,依靠自然降水,小麥的品質與產量受氣候影響較大。

 

    2、比較效益偏低。呼倫貝爾市部分地區優質強筋小麥無法做到“單種單收”,使得收獲的小麥基本為“混麥”,無法實現優質優價,造成小麥種植效益偏低。

 

    3、種植品種和栽培技術還有待提升。小麥栽培品種和種植技術因不同生態條件而不同,近年由于結構調整和大型噴灌圈內輪作倒茬需求迫切,小麥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目前全區小麥栽培品種多而雜,購銷按地域而不是品種進行,使得很多小麥的優質品質特性很難發揮,出現強弱混雜,整體品質不高。

 

    4、產業鏈條較短。小麥產業鏈條短,綠色品牌發揮效益低。缺乏中高檔產品研制推廣的能力。綠色和有機小麥發展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呼倫貝爾地區缺少大型面粉、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小麥商品率達85%以上,原料不能就地轉化,附加值小,效益低,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二、促進內蒙古小麥生產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思路。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的總思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統領,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小麥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為目標,堅持市場導向,強化政策扶持,推進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小麥生產穩定發展,提高小麥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對農民的增收能力,形成小麥生產發展、用地養地結合、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則。一是統籌資源與布局。根據不同生態區域的資源稟賦、耕作方式、種植習慣,優化調整生產布局,穩定種植面積,提高整體品質。二是統籌生產與消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優質和專用小麥,滿足不同消費需求,打造綠色有機品牌,提升小麥生產效益。三是統籌生產與加工。扶持主產區生產的同時,積極推進主產區產地加工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四是統籌生產與科研。著眼生產發展需要,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專用、高產、多抗的優良品種,強化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的集成與示范推廣,挖掘增產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五是統籌政策與市場。發揮政策在市場調節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信息引導服務,完善鼓勵扶持政策,挖掘市場潛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目標任務。一是穩定面積。穩定保持小麥種植面積在1000萬畝。二是提高單產。力爭到2020年小麥平均畝產達到220公斤。三是提升品質。力爭到2020年河套灌區發展優質中強筋小麥150萬畝,呼倫貝爾市及大興安嶺沿麓地區發展優質強筋小麥300萬畝,中部陰山山脈南北輻射區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區發展優質中筋及弱筋小麥200萬畝。四是增加效益。通過加快科技創新、經營體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轉化增效。

 

    三、重點工作

 

    (一)調整優化區域布局。積極引導資金、技術、項目、人才向優勢區域集中,推進“東、中、西”三區布局,穩定小麥種植面積。一是東部優勢主產區。主要包括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壓減玉米種植面積,適當增加小麥種植面積,重點推廣“活土保墑”標準化作業技術和免(少)耕全程機械化技術,通過打造優質強筋、綠色有機生態品牌,提高種植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到2020年種植面積穩定在450萬畝以上。二是陰山沿麓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區。主要包括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重點推廣馬鈴薯、向日葵等與小麥輪作的生態友好型耕作制度,推進用地養地相結合,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重點發展中筋小麥,適當發展弱筋小麥,到2020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50萬畝。三是西部種植區。主要包括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大力推廣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瓜菜作物的間套種和麥后復種,根據小麥市場供求現狀,重點發展優質中強筋小麥,到2020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00萬畝。

 

    (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大對小麥科技創新的投入,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術推廣、種子企業等部門的技術優勢,組織開展協作攻關,加快選育一批適宜東、中、西三個區域的優質高產抗逆專用新品種;集中力量攻克制約小麥降低成本、提升品質、提高單產的技術瓶頸;集成示范推廣一批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模式。

 

    (三)強化小麥政策扶持。擴大訂單生產等種植模式,支持面粉加工企業與小麥種植戶建立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動出臺扶持小麥加工企業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的優惠政策,促進產加融合,提升小麥全產業鏈整體效益。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結合各類涉農項目的實施,細化扶持小麥生產發展、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品牌建設、市場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積極培育和扶持小麥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推動小麥產業發展。

 

    (四)加強小麥全產業信息預警服務。由單一生產技術服務,拓展到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信息預警分析服務,構建涉及農戶、加工企業、收儲企業、收購商和農技人員的信息采集渠道,加強市場分析預判,及時發布小麥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生產和市場信息的良性互動模式。

 

    (五)加強農企對接訂單生產。充分發揮我區項目優勢產區集中、環境污染輕、品質好、商品率高、種植規模大的優勢,積極引導大型加工企業建立生產基地,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專用品種訂單生產,推行單種單收,實現優質優價,提高種植效益,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

 

    (六)大力發展區域品牌。以我區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自然資源,發展優質、綠色、有機小麥,小麥主產區大力培育區域品牌。開發附加值更高的專用面粉、精深加工產品等,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地位,圍繞“三品一標”,打造內蒙古優質春小麥品牌,增加小麥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四、加快小麥產業發展措施

 

    (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種植效益。按照“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動的要求,結合優質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措施的推廣,在各生態區域建設綠色優質高產模式化栽培示范基地,切實降低我區小麥種植成本,提升小麥品質,增加小麥種植效益,推進小麥標準化生產,以特色、綠色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發展多種技術模式。黃灌、井灌區要在提高單產的同時,重點發展套、復種提高效益,推廣春小麥“兩改三防”綠色增產技術、小麥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術和春小麥高產高效及麥后復種栽培技術。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區要通過抗旱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措施重點提高單產。呼倫貝爾市及大興安嶺沿麓地區要重點在品種方面突出“一優三抗”,即優質、抗赤霉病、抗倒伏、抗穗發芽;在栽培技術方面提高耕種與管理水平,推廣節水節肥高效栽培技術。要大力實施“三防”措施:一是防春旱,通過(秋)深松深翻、秸稈還田、兩次鎮壓等措施,達到蓄水保墑的作用;二是防早衰,施用緩控釋肥,以補充土壤養分的不足,預防后期脫肥;三是防病、防雨、防霉爛。通過調節播種期,避開后期多雨的不利天氣,盡量減少穗發芽、霉爛等損失。

 

    (三)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面粉加工等龍頭企業自建或與新型經營主體共建示范性原料基地,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不斷創新和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促進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及中介組織之間建立穩定的分工協作關系,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進一步完善訂單的簽訂和管理辦法,規范訂單格式、內容和簽訂程序,強化訂單雙方的法律意識,著力解決訂單實施中的困難和問題。

 

    (四)加大科研投入、培養專業人才。逐步建立內蒙古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發展科研團隊,加大科研力量,增加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加快培育和引進既適合當地自然氣候,同時符合市場需求的小麥品種。集中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提高小麥生產的標準化栽培水平,良種和良法同步推廣,健全社會化服務和科技服務體系。

 

    附件2:

 

    內蒙古雜糧雜豆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根據國家、自治區關于適當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改種耐旱耐瘠薄的薯類、雜糧雜豆,滿足市場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的精神要求,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莜麥、蕎麥、谷黍、紅小豆、綠豆等雜糧雜豆生產,推進雜糧雜豆分等分級、優質優價與精深加工,開發營養健康、藥食同源的功能性產品,建立一批優質雜糧雜豆原產地生產保護區,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雜糧生產現狀

 

    (一)雜糧雜豆產業發展現狀。中國是雜糧雜豆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雜糧雜豆主要生產國,雜糧種類多且占有份額較大。其中尤以谷子、蕎麥、燕麥、糜子、綠豆、豌豆、蠶豆等作物種植面積大、產量大。中國谷子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 1 位;蕎麥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居世界第 2 位;綠豆、紅小豆總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 1/3 左右;同時中國也是燕麥、豌豆、扁豆等的主產國。

 

    內蒙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種植雜糧雜豆作物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區優勢。近年來,全區雜糧雜豆播種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占糧食總播種面積的10%以上,總產量占全區糧食總產的5%左右,是全國雜糧雜豆的三大優勢產區之一。

 

    (二)產區分布

 

    1、燕麥:我區燕麥播種面積居全國第一,產量第二,產區集中在中西部陰山北麓的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北部,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等地;

 

    2、谷子:我區谷子面積全國第三,產量第二,產區集中在東部的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

 

    3、蕎麥:我區蕎麥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優勢產區在中西部的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和東南部的赤峰市和通遼市;

 

    4、高粱:我區高粱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集中種植在赤峰市、通遼市和興安盟;

 

    5、綠豆:我區綠豆面積和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主要種植在東部的興安盟、赤峰市、通遼市等地,以上三個盟市常年種植面積約在250萬畝左右;

 

    6、蕓豆:我區蕓豆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主要種植在東部的呼倫貝爾市,此外興安盟、赤峰市、通遼市等地也有少量種植。

 

    (三)雜糧雜豆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內蒙古雖然是雜糧雜豆生產大區,但由于過去的科研基礎薄弱,成果積累較少,使得雜糧雜豆種植、加工技術水平相對滯后。

 

    一是品種混雜退化嚴重,單產較低。由于雜糧雜豆作物品種選育研究滯后,更新速度緩慢,產業化程度不高,導致品種多亂雜,缺乏抗逆性強、產量高、品質優良的品種和加工專用品種。雜糧雜豆良種繁育體系尚未建立,繁種供種受到制約,新品種的生產用種得不到示范推廣。

 

    二是種植規模小,技術落后。大部地區雜糧雜豆屬于農戶自發小片種植,形成規?;a業化生產的較少,使得雜糧雜豆生產缺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種植模式、影響了產品標準化生產,產品的品質和產量難以保證。

 

    三是雜糧產業開發資金不足、人才短缺。盡管目前我國建立了部分專項資金,但由于研究起步晚、不夠深入,能夠直接推廣應用的技術和模式短缺,不能滿足雜糧雜豆生產和產業發展的需求。

 

    四是產品深加工技術滯后。目前我區現有的雜糧雜豆深加工產品技術及配套設備相對落后,難以按標準進行標準化生產,制約了產品檔次的提升。

 

    二、推進雜糧雜豆產業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的總思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有關農業發展的決策部署,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統領,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兩條主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市場導向,推進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加強基礎建設,依靠科技創新,以雜糧雜豆全產業鏈協調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雜糧生產、加工穩定發展,提高產品質量,提升雜糧雜豆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民的增收能力,加快雜糧雜豆種子生產企業和加工龍頭企業發展,提高雜糧雜豆良種覆蓋率和精深加工能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是突出優勢區域與因地制宜相統一。要充分發揮我區雜糧雜豆資源優勢,加大投入力度,集中發展優勢區域雜糧雜豆生產,進一步提高優勢區域的產業集中度和生產能力,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提升雜糧雜豆市場競爭力。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市場需求,把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特色密切結合,避免同質競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

 

    二是市場導向與尊重農民意愿相一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產業需求、市場需求為導向,尊重農民意愿和經營自主權,搞好技術服務和示范帶動,通過科學規劃、信息引導、政策扶持,充分調動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性,合理安排區域生產和品種結構。

 

    三是堅持科技創新與促進提質增效相并重。加強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著眼雜糧雜豆生產發展需要,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專用、高產新品種,強化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的集成與示范推廣,挖掘增產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加快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帶動結構調整,引導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發揮政策在市場調節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信息引導服務,完善鼓勵扶持政策,在主產區扶持一批產加銷一體化雜糧雜豆龍頭企業。以企業為主體,推進雜糧雜豆精深加工,引導科學消費,提高市場供應水平和企業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1、擴大面積。到2020年雜糧雜豆面積穩定在1200萬畝左右。

 

    2、提高單產。力爭到2020年畝均單產比2015年提高10公斤。

 

    3、增加效益。通過加快科技創新、經營體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轉化增效。

 

    三、產業布局和主攻方向

 

    (一)雜糧雜豆優勢區域布局。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資金、技術、人才以及龍頭企業向雜糧雜豆優勢區域集中,擴大雜糧雜豆種植面積,增加產量和效益。

 

    1、谷子:重點在赤峰市、通遼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發展布局。

 

    2、燕麥:重點在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錫林郭勒盟發展布局。

 

    3、蕎麥:重點在通遼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包頭市發展布局。

 

    4、綠豆:重點在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發展布局。

 

    5、高粱:重點在赤峰市、通遼市和興安盟發展布局。

 

    6、蕓豆:重點在呼倫貝爾市、赤峰市、通遼市和興安盟發展布局。

 

    (二)發展目標。到2020年,谷子種植面積達到36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200公斤;燕麥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150公斤;蕎麥種植面積達到11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70公斤;綠豆種植面積達到25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280公斤;高粱種植面積達到18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310公斤。

 

    (三)主攻方向。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研究選育、引進篩選、示范推廣高產優質專用新品種,擴大良種覆蓋率。在主產區建設規模適度、管理科學的雜糧良種繁育基地和種子經營企業。

 

    二是推廣谷子輕簡栽培、滴灌栽培、蕎麥大壟雙行機械化作業、燕麥全程機械化栽培等配套技術模式,提高雜糧雜豆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技術水平。

 

    三是開展特色雜糧雜豆標準化生產示范,在我區雜糧雜豆優勢主產區創建一批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推進綠色、有機等認證,健全投入品管理、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等制度,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應用。加強投入品監管和風險評估監測,確保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安全。

 

    四是在各優勢產區扶持建設雜糧雜豆加工產業基地,推進雜糧雜豆分等分級與精深加工,開發營養健康、藥食同源的功能性產品,建立一批優質雜糧雜豆原產地生產保護區。提升加工規模和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要在支持現有品牌的同時,打造開發新的名、優、特加工品牌,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努力提高加工品質和品位,培育和開拓國內外市場。

 

    四、推進雜糧雜豆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支持雜糧雜豆科技創新。加強對我區主要農作物品種資源創新與選育的研究支持力度。加大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開展種質資源創新,逐步建立雜糧地方種質資源庫,為我區雜糧種質多樣性保存、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重點在高產優質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高產高效栽培、優質原料基地建設、加工關鍵技術以及特有功能成分提取與加工等方面進行探索。

 

    (二)加強雜糧雜豆政策扶持。指導我區雜糧雜豆優勢特色作物及產品的“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構建高效、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加強對企業資金、人才、技術和政策等方面支持,使其發展成為規模型龍頭企業,積極支持企業引進和創新高新技術,利用區位優勢,研發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農產品,提升產品檔次,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的整體效益。進一步加強和促進產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產學研緊密結合。

 

    (三)加強雜糧雜豆全產業鏈信息平臺建設。由生產技術服務,拓展到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信息預警分析服務,構建涉及農戶、加工企業、收儲企業和農技人員的信息采集渠道,加強市場分析預判,及時發布雜糧雜豆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生產和市場信息的良性互動模式,穩定雜糧雜豆種植面積、提升市場競爭力,保障農戶和企業的利益。

 

    (四)加大宣傳引導科學消費。中國是世界雜糧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目前因飲食結構不合理已造成我國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病人達到30%以上,食用燕麥、蕎麥、谷子等雜糧雜豆具有降低“三高”的作用,應廣泛宣傳雜糧雜豆的營養功效和保健功能,倡導科學健康生活方式,擴大消費市場,提高消費者對雜糧雜豆的認可度。

 

    (五)加強農企對接,發展訂單生產。充分發揮我區雜糧雜豆產區集中、環境污染輕、品質好、商品率高、種植規模大的優勢,積極引導大型加工企業建立生產基地,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專用品種訂單生產,實現優質優價,提高種植效益,調動農民發展雜糧雜豆生產的積極性。

 

    附件3:

 

    內蒙古水稻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水稻是重要的口糧作物,發展水稻生產對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質量,優化品種結構,穩步增強食物供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為穩定提升我區水稻生產能力,提高稻米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保障農戶種植收益,拓寬農戶增收渠道,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現代化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種植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等有關文件精神,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內蒙古水稻生產發展現狀

 

    (一)生產概況。內蒙古稻區屬于高緯度寒地稻作區域,主要集中在北緯42~49°之間的內蒙古東北部地區,屬東北半濕潤早熟單季稻作帶,種植的主要是粳稻品種。稻田主要分布在嫩江水系的諾敏河、阿倫河、雅魯河、綽爾河、歸流河流域和西遼河水系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新開河、教來河流域的沖積平原。近10年來,全區水稻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30萬畝左右,總產60萬噸左右。2016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為147.6萬畝,總產84.9萬噸。

 

    全區99%的水稻種植集中在我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4個盟市,其中興安盟種植面積最大,約50萬畝,單產水平最高,穩定在500公斤/畝左右,面積和總產約占全區的1/3;其次是通遼市,播種面積在30萬畝以上,占全區總面積的1/4;此外,鄂爾多斯市、包頭市、烏海市、呼和浩特市和巴彥淖爾市等地有零星種植。2016年,興安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和赤峰市的水稻種植面積分別是50.1萬畝、40.5萬畝、28萬畝和26.8萬畝;總產分別是36萬噸、24萬噸、13.5萬噸和10.4萬噸;東四盟市的水稻種植面積和總產分別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和總產的98.5%和98.8%。其中,水稻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旗縣有5個,分別是興安盟扎賚特旗、通遼市科左后旗、赤峰市翁牛特旗、呼倫貝爾市莫旗、興安盟烏蘭浩特市,面積分別為27.6萬畝、26.4萬畝、19.6萬畝、16.2萬畝和12萬畝。近年來,隨著鄂爾多斯市沿黃灘涂鹽堿地區農田整理力度不斷加大,配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水稻種植效益初步顯現,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鄂爾多斯市水稻種植面積由2014年的10965畝,增加為2016年的16300畝,增長了48.7%,主要集中在達拉特旗、準格爾旗和杭錦旗。

 

    (二)存在問題。盡管水稻是我區重要的口糧作物,且東部地區由于適宜的土壤、光照和水分條件成為優質粳稻產區,但受無霜期偏短及水資源不足等自然條件限制和項目支持少等客觀因素影響,我區水稻生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水稻自育品種和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偏??;二是先進栽培技術覆蓋面小,綠色高產高效新技術推廣應用緩慢;三是機械化程度偏低,制約節本增效和種植面積擴大;四是水稻經濟合作組織不夠健全,市場信息掌握滯后,影響實現高產高效;五是水稻產業發展與鄉村旅游業結合仍處于起步階段,水稻生產潛在的旅游附加值尚未充分挖掘。

 

    二、促進水稻生產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思路。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的總思路,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認真落實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綠色優質粳稻生產基地建設為目標,堅持品牌引領、科技支撐,優化水稻品種結構,提升水稻產品品質,打造優質稻米品牌,提高水稻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訂單生產,探索種養結合模式,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為保障安全優質稻米供給,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農戶種植收益發揮積極作用。

 

    (二)基本原則。一是堅持資源節約,因地制宜的原則。水稻是喜水作物,發展水稻生產要堅持以渠灌為主,自流灌溉優先,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立足自身資源和生態環境綜合考慮水稻發展,嚴禁利用地下水發展水稻,禁止在沙漠地區、地下水超采漏斗區、嚴重干旱地區發展水稻。

 

    二是堅持綠色生產,產品安全的原則。水稻是重要的口糧作物,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著力推進綠色生產,科學施肥,綠色防控,充分發揮自治區稻區天藍、水凈的環境優勢和土肥、光足、溫適的生態優勢,生產綠色、安全、優質的稻谷。

 

    三是堅持市場引領,產業融合的原則。全面掌握市場信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精選品種,優化栽培技術,提升稻谷的理化品質和食用品質,著力打造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實現生產、加工、品牌等產業鏈條融合發展,實現優質優價。

 

    (三)目標任務。“十三五”期間,結合尼爾基水庫、綽勒水庫下游灌區水田開發,重點在東部優質粳稻區穩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提升優質稻占比,同時適當發展中西部適宜區水稻種植,力爭到2020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500公斤,總產達到100萬噸,其中優質稻面積占比超過80%,實現全區大米消費自給率達到80%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一)優化區域布局。結合我區實際,重點發展東部水稻優勢產區,確保品質不降低。主要包括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依托自治區東部稻區的資源優勢,通過積極引進資金,加強項目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大力開發水稻生產基地建設,擴大水稻種植面積,鼓勵地上水資源豐富的區域發展優質綠色粳稻生產,建立東部優質綠色水稻生產基地。

 

    (二)推進綠色生產。加大適宜機插、機械直播、加工專用型品種等優質、多抗、高產品種的引進示范篩選力度;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提高全程機械化水平,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水稻節本增效等栽培技術,配套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調酸改土等措施,夯實綠色生產基礎。

 

    (三)緊扣主推技術。我區水稻生產以品質提升為重點,重點推廣綠色、高效、輕簡栽培技術,包括: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水稻拋擺秧栽培技術、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和水稻生產機械化等技術。

 

    (四)鼓勵技術創新。加強科研和技術推廣的投入力度,鼓勵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種子企業和推廣部門加大對適宜不同區域的優質、高產、多抗水稻品種的選育、引進和示范篩選工作,加快常規稻種子提純復壯,降低用種成本,發揮常規稻品質優勢,提升種植效益。加強綠色、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推廣,鼓勵各地針對經營能力強、接受信息快,種養積極性高的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稻田綜合種養試驗示范,推廣一批適合我區的種養結合模式,提高種養綜合效益。

 

    (五)打造區域品牌。以品質為基礎打造我區優質水稻品牌,強化品牌建設,發揮品牌作用,實現由“量”轉“質”。充分發揮我區水稻品質優勢,要通過加強水稻標準化基地建設、強化標準化生產管理、支持標準化認證、構建質量追溯體系和品牌體系,開展品牌宣傳推薦活動,構建品牌產品電商平臺、促進品牌企業發展壯大,逐步打造“興安大米”等區域名牌,提升品牌價值,實現優質優價。

 

    (六)搭建產銷平臺。積極推動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措施,搭建產銷平臺,逐步形成加工企業、收購商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的無縫對接,鼓勵大型加工企業建立生產基地,推進種植大戶標準化生產,擴大訂單生產面積。探索“互聯網+農業”的生產銷售模式,搭建電商平臺,增加種植收益,提高種植積極性。

 

    (七)加強產業指導。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關注水稻生產,由過去單一注重生產技術指導逐步轉向關注全產業鏈健康發展。依托自治區農牧業廳全產業鏈首席分析師團隊,逐步構建涉及農戶、收購商、加工企業和農技人員的信息采集團隊,加強市場信息分析預判,及時發布相關信息,逐步形成市場引導生產、生產拉動市場的良性互動。

 

    (八)發展鄉村旅游。水稻生產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天然優勢。各地要把握當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體驗回歸田園的愿望日趨強烈、農業休閑旅游逐漸熱門的有力時機,因地制宜開展稻田作畫、稻田認養、體驗收割等鄉村旅游項目,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動水稻生產與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拓寬種植農戶增收渠道,提升水稻產業附加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支持力度。盡管水稻生產在我區糧食生產中所占份額不足3%,但卻是我區的優勢特色作物和重要口糧作物,要積極推動當地政府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在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篩選、試驗示范,優質稻基地建設,區域品牌打造,龍頭企業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引導等方面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扶持,推進水稻產業長久健康發展。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尼爾基水庫,綽勒水庫,察爾森水庫、紅山水庫等大型水庫下游,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增加投資,對部分未建和未完善的引水工程渠首及渠道進行新建和修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從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三)加大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力度。通過增加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投入,進一步擴大優質水稻新品種、水稻拋擺秧及節水增效等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面積,從而進一步提高全區水稻品質和單產水平。

 

    (四)加強綠色食品水稻基地建設。內蒙古稻作區水質優良,工業污染源少,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質綠色水稻的資源優勢。今后水稻產業的發展要把建設優質綠色無公害水稻基地作為重要任務來抓。要加快內蒙古A級綠色水稻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有機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實施全程監控,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發揮地區優勢,力爭每個水稻生產旗縣建成一個綠色食品水稻基地,把內蒙古建設成綠色食品水稻和有機水稻優質米生產基地,增強我區水稻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五)抓好產銷銜接,促進產業化發展。水稻產業的振興,必須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當前農產品流通體系和龍頭企業以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我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要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和培養有機、綠色水稻專業合作社,組建水稻流通協會,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已成為當前水稻產業化的重要任務。通過水稻流通協會把農戶、龍頭企業聯接起來,把水稻產區變成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通過專業合作組織等中介服務把市場聯系起來,逐步培育和形成我區水稻流通銷售市場體系,從而帶動我區水稻產業化的發展。

 

    附件4:

 

    內蒙古油料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光照資源和冷涼的氣候條件,具有發展油料產業的獨特優勢,油料產業可持續發展,對保障我區乃至全國的食用植物油有效供給、穩定食用植物油市場、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種養協調、增加農民收入、提升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均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促進我區油料產業發展,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內蒙古油料生產發展現狀

 

    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生產基地,向日葵、油菜和胡麻是我區的特色油料作物。“十二五”期間,油料作物年均播種面積1213萬畝,單產131公斤/畝,油料總產158.9萬噸,面積居全國第5位,產量居第7位。其中,向日葵播種面積657.3萬畝,單產186.6公斤/畝,總產122.7萬噸,是全國最大的向日葵產區,面積和總產均占全國的一半左右;油菜播種面積413.8萬畝,單產79.7公斤/畝,總產32.9萬噸,是全國最大的春油菜產區,面積占全國春油菜區的41%以上;胡麻播種面積88萬畝,單產43.2公斤/畝,總產3.8萬噸,面積居國內第二位。

 

    但我區油料作物也存在產品質量有待提升、種植效益尚需提高、機械化水平整體偏低、市場價格波動較大、高附加值產品研發不足、品牌建設滯后以及向日葵食用型品種所占份額偏大、油用型品種面積下滑等系列問題。

 

    二、總體思路、目標和任務

 

    (一)指導思想。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的總思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推動綠色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產品品質供給能力為總目標,以提高科技水平為支撐,優化油料生產種植布局,強化高標準基地建設,拓寬社會化服務領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和產業發展三大目標,推動油料產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突出區域特色;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促進產銷對接;堅持依靠科技,強化集成,實現綠色高效;堅持多元發展,產業融合,促進結構調整;堅持用養結合,種養協調,推進可持續發展。

 

    (三)目標任務。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種植布局更加科學合理、產品結構更加趨于優化、品牌門類更加豐富齊全、綜合效益更加穩步提升的油料生產格局。

 

    向日葵:種植面積穩定在850萬畝左右,平均單產170公斤/畝,總產145萬噸左右;

 

    油菜: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左右,平均單產80公斤/畝,總產40萬噸左右;

 

    胡麻: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平均單產達到50公斤/畝,總產達到5萬噸。

 

    培育一批以油料作物種植帶動的鄉村旅游觀光園(村);以油料作物為主要原料的加工產品類別進一步豐富,油料作物“三品一標”數量明顯增加,品牌知名度繼續提高;油料作物種植、加工、流通、消費全產業鏈綜合效益得到顯著提升。

 

    三、重點工作

 

    (一)繼續優化種植布局。進一步優化種植布局,推進油料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實現規?;?、標準化、集約化經營。

 

    向日葵:重點培育三大優勢產業帶,一是呼倫貝爾市南部、興安盟、赤峰市為主的旱作區優勢產業帶;二是以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沿黃灌區為主的灌溉區優勢產業帶;三是以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南部為主的陰山北麓滴灌區優勢產業帶。因地制宜發展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食用型向日葵生產,加強加工專用型品種基地建設,利用鹽堿地、河灘地發展油用型向日葵生產。

 

    油菜:重點建設兩大基地,一是呼倫貝爾市嶺北地區、興安盟西北部、錫林郭勒盟東北部的優質雙低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基地,重點發展綠色、有機油菜籽生產,逐步建成具有地區特色的綠色、有機油菜籽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二是以烏蘭察布市陰山北麓的旱寒區為中心,輻射包頭市和錫林郭勒盟部分地區,集中建設早熟耐旱油菜生產基地,重點發展專用型油菜籽生產。

 

    胡麻:重點建設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和錫林郭勒盟的優質胡麻生產基地,以提升單產水平為突破口,重點發展冷榨加工型專用品種和早熟、抗旱、優質、豐產品種。

 

    花生:在熱量條件好的農牧交錯帶部分地區適度發展花生種植。

 

    (二)加快優質專用品種選育和推廣。根據加工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選育和引進優質專用品種,如中油酸向日葵、高蛋白向日葵、高油酸花生、高油酸雙低油菜、高α-亞麻酸胡麻等品種,建設符合市場需求的專用品種規?;N植基地,發展訂單生產,提升油料生產綜合效益。

 

    (三)加強綠色高效種植技術集成與推廣。以綠色、高效、安全為目標,加大各項輕簡、高效、綠色生產技術的推廣力度,通過節本、降耗、省工、適機、安全等技術措施,實現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打造全域綠色生產基地。

 

    (四)提高油料生產機械化水平。堅持農機農藝融合,積極支持油料作物播種、收獲機械研究和開發,力爭在向日葵、胡麻的機械收獲、田間管理機械研發方面取得突破,解決油料生產勞動強度大、費工費時問題,提高油料生產機械化水平。

 

    (五)加強全產業鏈信息服務。建立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油料作物信息分析和預警服務體系,建立準確、可靠的基礎數據采集系統,及時發布生產、流通、消費等信息,引導生產發展。

 

    (六)加強品牌培育,提高市場占有率。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宣傳現有的、市場占有率較高、美譽度較好的油料知名品牌,如蒼茫遙、魯花、佳格、呱呱叫、紅井源等,全力打造內蒙古綠色油料區域品牌,引導市場消費行為,擴大消費群體,提高市場占有率。繼續培育新的品牌,力爭推出一批新的“三品一標”油料作物產品。加強科普宣傳,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消費。

 

    (七)發揮油料作物的多功能性。向日葵、油菜和胡麻具有油用、花用、蜜用、飼用、肥用以及觀賞等多種功能,在油料作物種植集中地區,通過與旅游部門合作,開展鄉村旅游休閑觀光;在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農牧交錯區,推廣小麥復種飼料油菜或綠肥油菜技術,為畜牧業提供優質飼草,為地力提升提供優質綠肥,促進種養結合和用地養地相結合;加大油料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拓寬油料作物增值領域,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八)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提高整體效益。鼓勵企業加強對以油料作物為原料的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和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增加產品種類,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率。改變目前產品單一,檔次不高,綜合利用率低的局面,實現加工增值。

 

    四、重點推廣技術

 

    向日葵:以穩定面積,提質增效為突破口,注重鹽堿地、沙荒地、河灘地的開發利用。沿黃灌區重點推廣“6推1防”栽培技術、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栽培技術、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術、向日葵套種葫蘆(豌豆)栽培技術、鹽堿地栽培改良技術等;陰山北麓推廣膜下滴灌全程控肥增效綠色生產技術;東部旱作區推廣向日葵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大壟雙行栽培技術、無膜淺埋滴灌技術等。

 

    油菜:以提高單產為突破口,加大旱作節水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引進、推廣耐旱、高產、早熟、抗病、適合機械化管理的雙低油菜品種,提高單產,改善品質;推廣油菜大型機械化免耕播種、種子包衣、緩控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增施硼肥以及蜜蜂輔助授粉等技術。

 

    胡麻:以提高單產、控制草害為突破口,一是推廣縮壟增密技術,增加畝播量,每畝保苗由過去的20萬株提高到30萬株;二是推廣抗病、抗旱、高油品種;三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緩控釋肥料、抗旱整地、化學除草、間套作等技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向日葵、油菜、胡麻是內蒙古的特色優勢作物,在國家食用植物油供給上所占份額較小,相應的國家投入不足,需要自治區在專用品種研發、綠色生產技術推廣、高附加值產品開發、企業技術改造、專業批發市場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政府資金引導社會多元投入,有效促進油料產業的提質增效。

 

    (二)加強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及時掌握市場變化。建立自治區油料產業聯盟,通過加強信息溝通,使油料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和技術人員及時了解市場信息,主動調整生產經營策略,提高效益;搭建油料產銷對接平臺,減少中間環節,實現信息直通;鼓勵發展電商銷售等新業態。

 

    (三)加強聯合攻關,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組織科研、教學和技術部門人員,對目前油料生產中需要的專用品種和機械,新出現的病蟲草害,如向日葵黃萎病、列當,油菜角果螟等進行聯合攻關,盡快研究出科學有效、易于使用、環境不利影響小的技術措施。

 

    (四)加強基地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在優勢區域,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培育優質油料生產基地,發展訂單生產,提高油料綜合生產能力及效益。

 

    附件5:

 

    內蒙古蔬菜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光照資源和冷涼的氣候條件,具有發展蔬菜產業的獨特優勢,在當前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增大,結構調整面臨困惑的情況下,發展綠色優質高效蔬菜生產,對于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為適應形勢變化、滿足城鄉居民對蔬菜需求日益增長的要求,現就推進我區蔬菜產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內蒙古自治區蔬菜生產現狀

 

    2016年,全區蔬菜播種面438萬畝,產量1502萬噸;其中設施面積超過253萬畝。農民人均來自蔬菜的純收入1152元。我區蔬菜已初步形成燕山丘陵山區設施蔬菜優勢區域;圍繞京、津、唐及南方市場的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南部、烏蘭察布市東南部夏秋季節冷涼蔬菜優勢區域;呼、包、鄂供應城市“菜籃子”生產基地;巴彥淖爾市加工型蔬菜優勢區域;西遼河流域紅干椒優勢區域。蔬菜產業的穩步發展,實現了產量質量效益同步增長,對增加農民收入、改變城鎮居民食物結構、提高生活質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我區蔬菜產業雖然得到長足的發展,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科技創新與轉化能力不強,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不高,水肥藥用量過大,管理方式相對粗放等問題仍是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新菜區的擴展與設施農業的不斷發展,技術推廣與培訓服務嚴重缺位;部分地區蔬菜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改變,自然風險抵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產品安全、綠色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產業布局

 

    (一)總體思路。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的總思路,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有關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完善市場流通設施,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創新調控保障機制,推動蔬菜產業步入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農民穩定增收、市民得到實惠的可持續發展軌道,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二)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由于蔬菜生產投入較高,應當推廣以當地政府引導、企業投入為主,各級財政適當給予補貼,農民承包經營的運營模式,加快蔬菜基地的建設速度。通過批發市場的連接,解決農戶與市場的矛盾,促進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堅持因地制宜、規模經營的原則。要根據地區生產方式、種植傳統等特點,明確蔬菜產業發展方向。以適度規模生產為主,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經營,實現規模效益。三是堅持設施建設、市場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品牌營銷和社會化服務同步進行的原則。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統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技術服務、產品營銷、市場流通等能力建設,培育發展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充分挖掘蔬菜生產潛能,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進蔬菜產業快速發展。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蔬菜生產面積穩定在500萬畝左右,產量1800萬噸左右,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300萬畝。實現生產布局合理、總量滿足需求、品種更加豐富;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得到加強,流通條件進一步改善,初步建立現代流通體系;產品基本實現可追溯,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供應保障、應急調控、質量監管能力明顯增強。

 

    (四)產業布局。重點建設5個蔬菜生產功能區:

 

    一是夏秋淡季蔬菜生產區。包括赤峰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7個盟市的22個重點旗縣(市、區)。該區域以露地蔬菜、越夏設施蔬菜生產為主,已具有一批成型的蔬菜批發市場。重點發展凈菜加工和冷凍菜加工,產品以外銷為主。

 

    二是加工增值生產區。包括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7個盟市的12個重點旗縣(市、區)。該區域具有一大批脫水蔬菜、番茄制品、紅干椒制品加工企業,已形成較穩定的生產規模和銷售網絡。根據國內外兩大市場需求,今后重點發展脫水蔬菜加工、做大做強番茄醬加工、積極發展果蔬榨汁、紅干椒色素等產業。

 

    三是中部“菜籃子”生產區。包括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的6個旗縣(市、區)。該區域是呼、包、鄂“金三角”三市城郊蔬菜生產區,擔負著為三市供應鮮菜的任務,重點發展凈菜凈果加工,繼續抓好保護地蔬菜生產和瓜果基地建設,搞好蔬菜配送服務。

 

    四是冬春淡季設施蔬菜產區。包括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的20個旗縣(市、區),重點解決我區冬春淡季蔬菜供應。

 

    五是出口創匯生產區。包括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烏蘭察布市、包頭市5個盟市的17個旗縣(市、區)。該區域保護地面積較大,重點發展保護地蔬菜生產。依托滿洲里、二連兩個口岸,發展創匯生產,保證均衡供應。

 

    三、推進蔬菜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蔬菜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水利等項目資金,加大菜田建設投資力度,著力解決蔬菜生產、流通中資金短缺的問題。激發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發展蔬菜產業的積極性,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蔬菜生產和經營。爭取地方財政貼息支持,鼓勵農民使用小額貸款等方式增加生產建設投入。支持和鼓勵各地區建立蔬菜生產風險調節基金,用于冬春季蔬菜生產補貼及市場風險補償。加大設施化、集約化“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力度,重點加強集約化育苗、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以及病蟲害防治、質量檢測等方面的建設,完善蔬菜基地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蔬菜產品標準化生產。

 

    (二)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通過改組改造、聯營聯合,培育和壯大冷凍脫水、凈菜包裝、干制腌制、制汁、番茄制品、紅干椒色素等加工龍頭企業,支持加工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培育引進一批帶動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產品競爭力大的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和農民增收。

 

    (三)強化產銷銜接功能,提高信息化水平。鼓勵優勢產區與主要消費市場加強協作,建設蔬菜產品供應保障基地,發揮優勢產區資源,與各大中城市建立長期穩定、互利合作的產銷關系。鼓勵生產基地、流通企業建立“場廠掛鉤”、“場地掛鉤”、“農超對接”。建立覆蓋全區的蔬菜信息網絡,建立覆蓋產銷各個環節的蔬菜生產、銷售監測網絡,建立健全市場供求,蔬菜上市價格、批發價格、零售價格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價格形勢分析發布機制,用價格信號引導蔬菜種植和銷售。

 

    (四)推進蔬菜產業標準化生產、專業化、規?;⑵放苹l展。依托蔬菜企業、合作社提高農民專業化生產水平,實現統一用種、統一育苗、統一定植、統一管理、統一培訓,使農民盡快熟練掌握生產技術,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推動規?;N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以規?;б?,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實施品牌戰略,促進蔬菜產業升級。

 

    (五)加強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完善全程質量追溯制度。充分利用社會檢測資源,鼓勵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發展,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質檢站,建立自治區蔬菜產品全程質量追溯信息處理平臺。在蔬菜產品生產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全程質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統,形成產地有準出制度、銷地有準入制度、產品有標識和身份證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質量追溯體系。

 

    (六)突破設施蔬菜關鍵性技術,健全蔬菜產業技術服務體系。規范設施農業建造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地區級節能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建設標準。加快栽培技術集成推廣,推進集約化育苗和嫁接育苗技術,生態栽培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實現“四控目標”,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確保蔬菜生產安全、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依托農技部門和聘請有蔬菜生產經驗的菜農,對新菜農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在新開辟的蔬菜基地,發展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蔬菜種植示范戶,充分發揮國家、自治區蔬菜產業體系的作用,建立集蔬菜栽培、育種、土壤肥料、植保等于一體的專家平臺,更好地服務農民。

 

    附件6:

 

    內蒙古甜菜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食糖與糧、棉、油同屬涉及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它既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食品和醫藥行業及下游產業的重要基礎原料和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我國是世界第三大食糖生產國和第二大食糖消費國,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既產甘蔗糖也產甜菜糖的國家之一。內蒙古自治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光照資源豐富,病蟲害較輕,發展甜菜生產優勢明顯。為進一步加快全區甜菜發展,特制定內蒙古甜菜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一、內蒙古甜菜產業發展現狀

 

    (一)我區甜菜產業發展概況。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主要甜菜產區之一,從1955年起發展甜菜生產,幾十年來的實踐表明,甜菜在我區是具有地區優勢的經濟作物,甜菜生產及其制糖業作為一項支柱型產業,對增加農民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繁榮經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我區甜菜生產及制糖業出現衰退,甜菜種植面積減少,制糖企業加工原料不足,效益下滑,發展陷入困境。2004年以來,隨著國家調控力度加大以及西部區開發進程的拉動,我區甜菜產業得到恢復。企業通過關停并轉,重組優化,特別是在“十二五”期間,全國制糖業出現嚴重虧損局面的情況下,我區制糖業逆勢上漲,新建數家糖廠。

 

    近年來,隨著我區甜菜種植基地向冷涼地區轉移,研發推廣了機械化膜下滴灌、紙筒育苗移栽和配方施肥等豐產高糖栽培技術,解決了多年來春旱難保苗的難題,保證了密度,促進了光、熱、水的有效利用。甜菜平均單產由2噸提高到3.2噸、含糖率由15%提高到16%以上。加之機械化作業大幅度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農民與企業得到了實惠。因此,我區中東部冷涼地區甜菜制糖業發展勢頭強勁,甜菜制糖業迎來了一個大發展機遇。2016年全區收購甜菜301萬噸,創61年來的歷史最高水平,產糖35萬噸,產糖量位居全國第五,列甜菜糖全國第二。

 

    (二)產區分布。甜菜種植面積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國內外糖業發展動態、企業經濟效益以及種植戶與其它作物比較效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會出現很大起伏。我區適宜種植甜菜的產區分布跨度較大。近十年來,光、熱、水等自然條件適宜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遼河平原由于與甜菜競爭作物種類增多,加上制糖企業效益下降,部分糖廠關停,甜菜種植面積銳減。種植甜菜的優勢區域向氣候冷涼干旱的烏蘭察布市、赤峰市、興安盟以及呼倫貝爾市轉移。這些地區由于農戶種植糧食、薯類、油料等經濟作物的收益與甜菜相比不占優勢,為發展甜菜產業提供了空間。目前我區甜菜主要種植區域大致分為三大區:

 

    一是內蒙古陰山丘陵干旱冷涼區。該區甜菜主要種植區為烏蘭察布市的察右前旗、涼城縣、商都縣、興和縣、豐鎮市、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卓資縣、化德縣等。這些地區多起伏低山丘陵,海拔高,氣候冷涼、干旱、溫差大,日照充足。近年來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相關企業投入資金多,農田建設生產基礎條件有較大改善,農戶種植甜菜產質量較高,是我區甜菜產區的優勢地區之一。

 

    二是赤峰平川、丘陵干旱區。該區適宜種植甜菜的地區有:赤峰市郊松山區、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林西縣、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等地。以丘陵、山地為主,氣候差異較大。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適宜甜菜糖分積累。本區有種植甜菜資源優勢及種植基礎,區內有兩家龍頭制糖企業,企業自身能力較強,注重農企利益聯結,強化對原料產區科技服務,是自治區甜菜重要優勢產區。

 

    三是興安嶺南平川、丘陵干旱區。該區屬中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均較大。北部為山地,南部為沖積平原。主要甜菜種植區為烏蘭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左中旗、扎賚特旗和阿爾山市。

 

    (三)存在問題。由于各地自然條件差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生產力狀況和農戶生產素質差異等因素影響,各地區甜菜生產面臨的挑戰各有不同??偨Y各地區甜菜生產實際,突出問題主要有幾下幾個方面。

 

    一是甜菜機械化種植水平低,使得大面積種植和生產遇到瓶頸。甜菜全程機械化種植水平低、缺乏配套的大中型機械、整地質量差、直播田抓苗不好、育苗移栽田投入成本高、不易控制病蟲草害。尤其是甜菜生產中缺乏配套的中小型機械,農民勞動強度大,投入成本高,生產效率低。

 

    二是國外種業壟斷我國甜菜種子市場,且價格呈逐年上漲趨勢。農民用于種子的成本負擔逐年加重。

 

    三是甜菜種植集約化程度低。農戶種植甜菜面積小且分散,小規模生產投入少,管理粗放,規?;⒓s化程度低。

 

    四是甜菜栽培技術水平有待提高。良種的使用和栽培良法嚴重脫節,綜合性栽培技術措施不完善、不配套,有效地增產增糖技術措施運用不到位;施肥不科學,有機肥施用不足,盲目偏施氮肥,導致甜菜營養失衡,甜菜品質下降,含糖率降低。

 

    二、推進甜菜產業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堅持“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效益優先”的總思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有關農業發展的決策部署,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統領,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兩條主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加強基礎建設,依靠科技創新,改進物質裝備,打造全國優質甜菜生產基地。牢固樹立“消費引導生產”的理念,加快甜菜制糖產業開發,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是突出優勢區域與因地制宜相統一。要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大投入力度,集中發展優勢區域甜菜生產,進一步提高優勢區域的集中度和生產能力,穩定提升甜菜產能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科技支撐、創新驅動。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著力推進甜菜制糖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及創新示范,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快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三是集約高效、綠色循環。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培育先進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推進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促進甜菜制糖綠色環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制糖工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四是協調推進、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甜菜制糖業領域的深度應用,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管理水平。健全產業鏈,推進制糖工業轉型升級與關聯產業交融互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

 

    (三)主要目標。“十三五”期間甜菜制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資源利用和節能減排取得突出成效,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進一步下降;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產布局。到2020年,全區甜菜種植面積達到120萬畝以上,畝產達到3600公斤,總產達到430萬噸以上,產糖50萬噸以上。在全國食糖主產區排名從目前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使我區成為我國制糖業的一個新亮點。

 

    三、重點工作

 

    (一)優化區域布局。結合我區實際,重點發展中東部甜菜優勢產區,振興和發展西部甜菜種植適宜區。中東部優勢區包括:烏蘭察布市、赤峰市和興安盟。依托自治區甜菜主產區的資源優勢和甜菜種植基礎,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趨勢,積極引進資金,加大政策扶持,鼓勵興建制糖企業。振興西部地區的包頭市、巴彥淖爾市等曾經的甜菜主產區,尋找甜菜產業發展新突破口。

 

    (二)大力推進機械化,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在土地資源相對集中、經濟效益好、甜菜規?;N植面積大的地區,推廣發展大型農機具作業,選用先進農業機械,以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經濟收入較低的地區,通過國家農機補貼、企業補貼和農業合作社,購買在生產中定型的操作簡便、作業效率較高的中小型農機具。重點推廣甜菜紙筒育苗移栽機和甜菜收獲機,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三)鼓勵新技術推廣應用。積極開展農、科、教、企聯合攻關活動。加強甜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并及時了解掌握國內外甜菜生產、科研和技術推廣方面的動態和信息,為實現甜菜豐產、高糖、高效提供技術貯備。

 

    (四)加強育種研究工作,研發推廣自育品種。加快國產甜菜新品種繁育及加工技術與丸?;录夹g的研究,特別是甜菜種子加工專用設備和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逐步提高國產甜菜種子在生產中的占有率。

 

    四、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廣甜菜紙筒育苗移栽等綜合配套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種植效益。我區甜菜生產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及前景,要積極按照“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動的要求,大力推廣生產實踐中增產、增效、減害、降耗顯著的技術,包括以甜菜紙筒育苗移栽、滴灌為主的綜合配套生產技術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等。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以國家甜菜產業技術體系為依托,開展甜菜挖潛增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工作,建立我區甜菜生產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網絡體系,引導企業和農戶科學種植甜菜,切實降低我區甜菜種植成本,提升甜菜品質,增加甜菜種植效益。

 

    (二)大力推廣甜菜雙高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促進實現甜菜集約化生產。甜菜種植相對費工、費地,隨著農村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大幅增加甜菜種植面積面臨巨大挑戰,嚴重制約我區甜菜制糖業發展。充分發揮赤峰市林西縣實施《甜菜雙高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示范與推廣》取得的經驗,促進以點帶面,提高全區甜菜生產機械化作業水平,尤其是中小型配套機械,減輕勞動成本,促進實現甜菜集約化生產。

 

    (三)規范國內甜菜種子市場,大力推廣和運用優良新品種。在目前自育單胚品種無法大面積應用,只能依靠國外引進丸?;贩N的背景下,加強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協作,企業對科研單位初篩的品種進行精篩,進而選擇出適宜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的本地品種應用于生產。同時,形成競爭,打破壟斷,促進品種多元化,避免形成個別種業公司壟斷的局面,嚴格限制沒有經過認定的品種在生產中的使用。

 

    (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國家對農業投入的增加,引導企業主動加強與政府的聯系,積極爭取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支持,加強政府對糖料種植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對糖料主產區的投入,加快農田基本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地力培肥等項目的落實,改善灌溉條件,為甜菜生產實現高產、優質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

 
推薦圖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裝 RIO銳澳雞尾酒套裝洋酒女士網紅預調酒3度微醺330ml*10罐
灣仔碼頭 三全
推薦茶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