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權健及其保健品帝國深陷輿論漩渦,也讓保健品泛濫的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焦點。“中醫養生”“高科技保健品”與欺詐傳銷相捆綁,其所制造的社會亂象折射出一種扭曲的“健康觀”“疾病觀”乃至“生命觀”。
迄今,保健品要不要吃的問題,仍然存在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保健品是續命還是催命,在現實中也都能各自找到案例。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副院長張能維認為,健全人的機體具有一定的調節和選擇能力,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即可維持營養平衡,并不需要專門補充營養素。“如果懷疑自己營養缺乏,需要到正規的醫院,看專業的醫生,做針對性檢查,進行規范治療。”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張能維同時強調,不規范、誤打誤撞的治療方法獲得好結果的可能性非常小。雖然有些疾病難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但規范科學的治療,是獲得最佳效果的唯一途徑。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藥學部主任孔祥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她認為,正常情況下,吃保健品反而會把身體平衡打亂。身體若有不適,應先看醫生,根據醫生的診斷建議,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保健品調理,不能盲目聽從他人建議。
目前,我國對保健品有明確定義,即不以治療為目的、只起輔助作用的一種膳食補充劑。也就是說,任何宣傳保健品具有治愈、治療效果的行為都涉嫌違法。
“當務之急,是讓消費者先認識藥品、保健食品、食品的區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蘇薇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強調,國家對保健品的適應癥有嚴格要求,但目前還沒有能治療腫瘤的“保健品”。
而且,保健品亂象的背后,反映了一種不健康的“健康觀”。張能維表示,健康包括身心兩方面的健康,健康的機體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做伴”。“醫學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追求健康的歷史,要明確的是,健康從來都不是隨便幾樣保健品能給予的。”他強調。
一些醫藥領域的院士專家也對《中國科學報》談了自己心中科學的“健康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NCC)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孫燕認為,診斷前不可輕信網絡自查、商家“科普”。“我在抗癌一線戰斗了50多年,已經年近九旬,有人說我聲音依然洪亮有力,我覺得這主要歸功于我相信和堅持預防比治療好、早期治療比晚期治療好的思想。”他說。
孫燕提到,自己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工作50多年間,該院職工約有60多人患過乳腺癌,但絕大部分都得到了治愈,僅有3人因特殊因素死亡。他認為,之所以腫瘤醫院工作人員患癌治愈率高于一般人,并沒有什么“秘方”或“特殊待遇”,主要原因是發現得早,并認真接受多學科綜合治療。
癌癥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還有一些被稱為“癌前疾病”。“如果大家能重視這些,及時加以處理,將大幅度降低癌癥的發病率。診斷是否為癌前病變不可輕信網絡自查、商家‘科普’,要去正規醫院檢查診斷。”他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醫師張金哲則表示,應積極防病,相信科學。
已經98歲的張金哲指出,定期系統體檢十分必要,對醫生的建議也應該認真考慮。“值得注意的是,醫學書上的內容是根據廣大群眾的平均情況,具體到某一個人身上,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如果情況允許,可以多和幾位醫生交流。”他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則直言:“‘牛奶有毒'’南瓜能治糖尿病‘’綠豆、茄子能治百病‘……我認為這些’定律‘沒有科學依據,是所謂的’養生專家‘為了賺取噱頭瞎說的。”
“藥補不如食補。除了吃飯,我不吃任何補品,就連維生素也不亂吃。而血脂高不能吃蛋黃、局部鍛煉可以使腰圍減少、鍛煉要’聞雞起舞‘這些看起來十分科學的說法,其實也并不科學,甚至漏洞百出。如何在繁雜的’養生知識‘中獲取有益信息?我認為,把科學的健康方案傳播給百姓,’養生專家‘才沒有市場,養生知識才能去偽存真。”王隴德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夢孫指出,要從改變不良心態和生活方式做起。
“人具有強大的自組織能力,各種疾病、亞健康狀態多由生活方式、態度的變化引發。所以,養生要從改變不良心態和生活方式做起,通過糾正’整體心身失調‘狀態,重新返回整體穩態,預防和祛除慢性疾病,進而保持身體健康。”俞夢孫說。
此外,俞夢孫認為,解決人的健康問題,單純地用生物醫學的辦法是不可行的。一定要從對健康不利的原因入手,這就包括社會心理的原因。“一定要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態,良好心態是強健康因子。大家都應該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不要帶有過多的恐慌。”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