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9日訊 在當前的市場監管環境下,食品安全監管已經與其他市場行為的監管融和。中國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速度已超越現有的監管思路和經驗范疇,在世界范圍內也尚無可借鑒學習的系統性模板。數字經濟時代,食品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面臨同樣的挑戰,即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數據的力量 ,將食品行業發展好、管理好并不斷注入新的市場活力。為探討熱議數字時代的食品安全智慧管理,6月18日,第四屆中國“互聯網+”食品安全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導,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及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該論壇是2019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重點活動之一。
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在致辭中指出,最近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未來中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總目標:到2020年,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食品和互聯網行業的融合,孵化了新業態、新生態,既是行業發展的新引擎,也是產生新風險的土壤。意見中提出要引導食品行業與電商平臺的深度融合,同時也強調要制定完善食品新業態、新模式監管制度。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總監王鐵漢出席會議并在致辭中表示,互聯網是食品產業轉型、發展新的奇跡,也在塑造新的食品消費場景和習慣。但是,“網售食品”發展的太快,產生了一些新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帶來了法律法規上的爭議,對食藥監管部門傳統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手段也是一種挑戰。在數據時代準確的風險分析和有效供應鏈管理需要建立在大數據等互聯網科技合理應用基礎上,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餐飲服務機構,已經在如何高效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方面進行探索實踐。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我們將積極引導餐飲服務企業、網絡定餐平臺,應用信息化手段性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源頭管理,過程管理,同時食品安全也是管出來的,有賴于監管體制機制的不管改革創新,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建立健全,下一步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將依法履職,積極借鑒大數據平臺,盤活監管數據,綜合應用好信用監管,建立科學高效智慧的監管長效機制。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在主題發言中介紹,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近年來總局的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工作在互聯網+食品安全方面也進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總局也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在中國政府網等權威媒體平臺設置專欄,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多種載體傳播食品安全信息。
上海市市場監督局閔行區局長馮嘯分享了上海市在哦智慧餐飲監管的地方實踐。目前為止閔行區共設置了餐飲后廚預警點201個,已經觸發食品預警1823次,其中給后廚進入異常生物148次,未規范著裝的1289次,陌生人進入有200余次,溫度預警236次,監管人員對有效預警共開展檢查752次,發現問題367次,其中我們當場進行處罰的317次,檢查結果告知50次,顯示了智慧監管帶來的效能提升。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副院長李莉介紹了互聯網+智慧餐飲設計方案的征集評議活動,通過此次活動基本摸清了當前中國餐飲行業在智慧監管方面的主要實踐和技術路線。李莉建議,互聯網時代的餐飲發展應該加強互聯網+智慧餐飲的頂層設計,出臺智慧餐飲提升行動計劃,提高監管隊伍專業化水平,加大監管人員培訓。同時,開展智慧餐飲的創新示范,提升企業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動餐飲行業轉型升級和生態重構,助推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此外,來自各地方監管實踐者、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專家以及百余位行業代表到會并參與討論。 |